孔东梅:我生下来没多久,妈妈李敏把我的照片寄给外公,外公看到我的照片特别高兴,我嘴唇下面的痣和外公的一模一样,外公给我妈妈回信说,把我的名字“东”给她,我一生喜欢梅花,喜欢梅花的钢柔,耐寒,坚强,这个小娇娃娃,就叫东梅吧! 1972年的北京,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更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期望的地方。这一年,整个城市被冬日的寒风笼罩,天空铺展着铅灰色的冷韵,但在这一片冷色调中,却有一抹温暖的色彩悄然诞生——孔东梅的到来。 孔东梅的母亲李敏,是一个深受父辈影响的女性。她的父亲,一个老革命,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他的生活哲学深深植入了李敏的心中——坚定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李敏认为,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不仅仅是家族的延续,更是精神和信念的传承。因此,当孔东梅呱呱坠地时,李敏便怀着满心的期望,将这个新生命的照片寄给了远在北京的父亲。 当老人在那张普通的照片上看到孔东梅那颗与他一模一样的嘴边痣时,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对孙女的疼爱,更多的是一种家族精神的象征。在他眼中,这不仅是外貌上的相似,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家族印记。于是,他决定给孙女取名“东梅”——“东”,代表着国家光明的未来;“梅”,则象征着坚韧和纯洁。 孔东梅的童年,在湖南的乡间悠悠度过。她被外婆贺子珍轻轻抱在怀中,听着那些古老的山歌和诗词。贺子珍的教导,就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她幼小的心田,渐渐培养出她的诚实、守信、勤俭和孝顺。而当她三岁随父母回到北京时,她那小小的心灵开始接受着一个全新世界的洗礼。 北京的生活,对于年幼的孔东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狭小的院子、寒冷的冬风、父母忙碌的身影,这一切都与她在湖南的生活截然不同。但正是这样的环境,锻炼了她的独立和自强。她经常去附近的小书店,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书,那些书籍就像是她的朋友,陪伴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日。 时间飞逝,转眼间,孔东梅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学的生活,为她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她的思想和视野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书本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历史,都在悄然改变着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这段学习经历,也为她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面对是否出国深造的抉择,东梅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前往美国攻读市场营销专业。在异国他乡的求学路上,她始终保持着谦虚和谨慎,心中牢记着母亲的教诲和对祖国的深切责任感。而当准备攻读博士学位之际,母亲的一封来信,却让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变。信中,母亲强调东梅应当回国,投身于祖国的建设。这封信,像是一股暖流,温暖了东梅遥远的心。她决定放弃在美国的学业,回国投身于工作。 2001年,孔东梅回到了北京。她加入了一家知名的出版社,带着对文字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期望。在这个充满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的城市中,她的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事业的执着。然而,出版社工作的现实远比她想象的复杂。商业化的趋势、市场的竞争压力、文化内涵的稀释,这一切都让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但就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孔东梅心中涌起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创立一家书屋,专注于编辑和出版那些能够启迪心灵、传递正能量的书籍。 东润书屋应运而生。孔东梅投入了所有的热情和努力,她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传递出更多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书屋的第一部作品《毛主席箴言》,是对经典红色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读者的热烈响应,成为了年度的畅销书,也证明了东梅选择的正确性。 然而,东梅并不满足于书籍出版上取得的成就。她深知书籍的力量是渐进的,而她希望能立即行动,直接影响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于是,她成立了东润基金会,以书屋的名义,开始了一系列公益项目,关注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 东润基金会的第一个项目是在湖南的一个小村庄建立了一个图书馆,并定期派遣志愿者前去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基金会的活动逐渐扩大。除了建立学校和图书馆,基金会还开始资助贫困孩子的学习,提供奖学金,甚至帮助他们走出山村,接受更好的教育。东梅常说:“我们不只是在给他们书本知识,更是在给他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东梅的努力逐渐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记者们纷纷来到东润书屋和基金会采访,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在一次采访中,她深情地说:“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做的每一点小事,都可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 孔东梅的人生故事,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富有深刻的意义。东润书屋不仅是一个文化的传播者,更是一个红色精神的象征,它提醒着每一个人不忘历史,坚守初心。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孔东梅用她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孔东梅:我生下来没多久,妈妈李敏把我的照片寄给外公,外公看到我的照片特别高兴,我
成天聊育儿
2024-02-05 12:04:09
1
阅读: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