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亲妈能干出来的事儿?”河北,一女子在辅导10岁女儿做功课过程中,因女儿迟迟未达到女子的要求,女子竟持棒球棍追着其殴打长达30分钟,更让人气愤的是,在发现女儿异常的情况下,女子竟未及时送医,最终孩子不幸身亡。事后,女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提起公诉,而女子认为自己不存在故意,而系过失,对此,法院这样判了! “你怎么这么笨!这道题讲了多少次了,还不会做?”张某气急败坏地喊道,手中的棒球棍无情地挥向正在哭泣的女儿小云。 小云的手臂上立刻出现了一道红痕,但她不敢哭出声,只能不停地抽泣。 “妈,我真的记不住了,我好累……”小云声音颤抖,眼中满是恐惧,她尽力想要解释,可是每说一句话,换来的却是更猛烈的殴打。 “累?你才多大?这么点作业都做不好,难道以后还能成材?”张某怒气冲冲地说着,手中的棒球棍没有停下。她一边追着小云打,一边骂道:“今天不把这题做出来,你就别想睡觉!” 小云已经被吓得不知所措,逃跑中几次差点摔倒,但她不敢停下。母亲的打骂让她倍感无助,她只能一边哭一边往房间里躲,希望能避开这一切。 然而,张某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她的怒火仿佛越燃越烈,直到小云再也跑不动,最终瘫倒在地。 “我真是命苦,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张某站在一旁喘着粗气,手中的棒球棍已被汗水浸湿。看着小云蜷缩在角落里,她不禁感到一阵失望和愤怒。 “这次要好好教训教训你,看你下次还敢不敢不听话!” 然而,打骂之后的张某并未察觉到小云的异常,反而认为女儿是装病逃避。 直到几小时后,小云开始出现呕吐、抽搐等症状,张某才慌了神。但即便如此,她仍然认为孩子只是被吓着了,并未及时送医。 “她没事的,吓一吓就好了。”张某自言自语地说道,试图用这些话安慰自己。然而,现实却不如她所愿,小云的情况迅速恶化,最终在第二天清晨停止了呼吸。 事后,张某被警方带走,面对审讯,她坚称自己并没有想要伤害女儿,只是想教育她。“我只是想让她好好学习,哪知道会变成这样!”张某在警察面前痛哭流涕,她坚信自己不是故意的。 “我只是想吓唬她,她不听话,我才动手的。哪有母亲会故意杀害自己的孩子?”在法庭上,张某一边哭泣一边辩解,希望能获得轻判。“这是个意外,我真的是不小心……” 然而,公诉人并不认可她的说辞。经过调查取证,检方指出张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被告人在长达30分钟内持续殴打年仅10岁的孩子,且在发现孩子受伤后未及时采取救助措施,这种行为显然具有严重的主观恶意。” 庭审中,法官也对案件进行了详细分析。法官认为,张某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合理管教的范围,甚至超出了过失伤害的范畴。 “在这个过程中,被告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持续地、反复地实施暴力,这不仅是一种惩罚,更是一种带有主观故意的恶性伤害。” 最终,法院判决张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责令她对受害人家庭进行民事赔偿。 张某的辩解被驳回,法庭认定她在实施暴力行为时,完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严重后果,但她依然选择继续,最终导致了无辜的孩子丧命。 庭审结束后,法官在总结时特别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应该以爱与关怀为基础,任何暴力行为都不应成为管教手段。 法律不仅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保护未成年人免受家庭暴力的侵害。希望这个判决能警醒所有家长,不要再让悲剧重演。” 这个判决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很多人对张某的行为表示震惊和愤怒,无法理解一个母亲怎么能对自己的孩子如此残忍。 也有一些人反思,家庭教育中究竟什么样的行为算作“合理管教”,而什么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在这个案件的背后,人们看到了教育方式的深刻问题。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不仅无法达成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无法挽回的后果。 张某的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的警钟。 孩子是父母最宝贵的财富,他们需要的不是暴力和恐吓,而是理解和支持。 在未来,如何更好地引导父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建立起健康的沟通模式,将是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通过这起案件的反思,或许我们能找到更多的答案,让更多的家庭避免重蹈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