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五块钱的背心,却能上亿的导弹发射。美国科学家无法完成的导弹研究,他却只要18个月就能让导弹“只拿打哪”,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仪奠基人——高伯龙。 高伯龙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小时候就在学习方面超出常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和不懈追求,历经艰险地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 1947年,高伯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正式踏上了科学探索的道路。在清华大学的学习期间,他勤奋好学,系统地掌握了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高伯龙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然而,命运似乎对他有着更为深远的安排。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动荡不安,我国逐渐意识到在国防科技领域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而激光陀螺作为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成为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之一。 面对国家的迫切需要,高伯龙毅然决然地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投身于激光陀螺的研发之中。 激光陀螺对于提高导弹、飞机等武器装备的制导精度至关重要,但这项技术当时被西方发达国家严格封锁,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 面对这样的困境,高伯龙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一步步摸索前行。实验室条件简陋,他们就自己动手制作设备;理论知识不足,他们就夜以继日地学习、讨论。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高伯龙和他的团队几乎与世隔绝,全身心投入到激光陀螺的研发中。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从头再来,但高伯龙从未放弃。 他深知,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关乎个人荣誉,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未来。靠着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着他带领团队不断前行。 终于,在1994年,高伯龙和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全固态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这标志着我国在激光陀螺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打破了国际封锁,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 这一成就不仅证明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为后续的研发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高伯龙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淡泊名利,从不追求个人荣誉,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上。 高伯龙非常重视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经常亲自指导他们的工作,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在他看来,科学的真正价值在于推动社会进步,而人才的培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在高伯龙的一生中,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攀登科技高峰。 (信息来源:2019-12-31 央视网 “背心院士”高伯龙:一生为激光陀螺旋转)
穿着五块钱的背心,却能上亿的导弹发射。美国科学家无法完成的导弹研究,他却只要18
闻语坦克
2024-10-05 15:05:20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