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给两个孙女取名:一个叫大米,一个叫小米。上幼儿园时,老师问她们爷爷是做什么的,孙女们天真地回答:“我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 实际上,“看天气预报”这句话在孙女们看来,可能真的不算错。袁隆平多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而天气,尤其是与农业息息相关的气象变化,是他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在某种程度上,袁隆平确实要时刻关注天气,因为他的科研工作依赖于对气候、土壤和水源等自然条件的精准把握。正如他自己曾经开玩笑所说:“搞水稻,不看天怎么行呢?” 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便投身于杂交水稻的研究,那时中国还面临着粮食短缺的巨大挑战。 大米作为中国人的主食之一,产量低和饥荒成了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在这背后,袁隆平敏锐地意识到:提高水稻产量是解决饥饿问题的关键。而这,就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最初的研究阶段,条件相当艰苦。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常常顶着炎炎烈日,在田间地头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时候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只能草草带上一些干粮填肚子。 为了研究杂交水稻的不同种类和生长条件,袁隆平一生与水稻为伴,日复一日地观察、记录、分析。每一个细小的气温、湿度变化,他都丝毫不敢大意。 正因为如此,孙女们说他是“看天气预报的”,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在几十年的辛苦研究中,袁隆平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20世纪70年代,他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这一成果使得中国的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解决了千百万人口的温饱问题。 随着杂交水稻技术逐渐推广,全球很多国家也从中受益。然而,尽管袁隆平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他却一直保持着简朴而低调的生活作风。 回到家庭生活,袁隆平对孙女们的疼爱也是尽显无遗。他虽然忙碌,但只要有时间,就会和两个孙女在一起玩耍,教她们认识各种植物,甚至还会带她们去田里看看自己正在研究的水稻。 大米和小米小时候可能并不理解爷爷的伟大成就,反而觉得他总是神神秘秘地出门“看天”,偶尔还会拿着一把放大镜蹲在田里看半天的水稻植株。 每到饭桌上,袁隆平就会语重心长地和孙女们说:“你们以后吃米饭,一定要珍惜,每一粒米都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 孙女们那时还小,并不明白爷爷的这番话背后的深意,但长大后,她们逐渐懂得,爷爷不是在开玩笑,而是在传递一种对土地、对粮食的深厚情感。 这种对大自然的尊重与感恩,正是袁隆平一生研究水稻的动力源泉。 有一次,袁隆平的团队在实验中遇到了困难,水稻的生长状况不如预期,几个重要的实验指标没有达到标准。 正当团队成员感到困惑和沮丧时,袁隆平却淡定地提醒大家去关注一下近期的天气变化。 果然,经过仔细研究,他们发现是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导致了水稻根系发育受阻。袁隆平的丰富经验和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再一次拯救了实验。 也许就是因为这种工作和天气息息相关的特点,让孙女们从小产生了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印象。 每当她们天真地在幼儿园分享这一点时,其他小朋友可能会感到好奇:“为什么爷爷天天要看天气呢?” 老师们也不禁莞尔,但当她们得知这位“看天气预报”的爷爷其实就是举世闻名的袁隆平时,所有人都露出了敬佩的神情。 生活中慈祥可爱的“普通爷爷”,他用他的一生守护着这片土地,为数十亿人口提供了丰足的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