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给边防战士修个玻璃哨所?”在海拔5000多米的荒凉高原,零下50度的寒风冰冷刺骨,战士们日复一日地坚守岗位,令人心疼,那为什么不给他们修个玻璃哨所呢?真相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
你刷着手机,看着热搜,明星八卦、娱乐新闻充斥着屏幕,与此同时,在祖国的边陲,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喧嚣,与风雪为伴,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我们习以为常的和平。 你或许从未想过,你此刻的岁月静好,正是他们负重前行的结果。
祖国的边疆,并非都是诗情画意的风景,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查果拉哨所矗立在海拔5300米的高原上。 这里氧气稀薄,相当于平原地区的35%,年平均气温低至零下10度,冬季更是能达到零下50度的极寒。 驻守在这里的战士,每一次巡逻都是与死神赛跑,攀登雪山、穿越冰河,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着不懈的抗争。 查果拉哨所的历史,也是一部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戍边史,十多名官兵在巡逻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除了极端的气候,物资的匮乏也时刻困扰着这里的战士,饮用水需要从120公里外的县城运送,电力供应依靠老旧的发电机,新鲜的蔬菜水果更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
与查果拉哨所的冰天雪地不同,阿拉山口的边防战士面临的则是另一种极端环境的考验——狂风。 这里每年八级以上的大风超过160天,被称作“风口第一哨”,强风卷起漫天风沙,无情地拍打在战士们的脸上,留下比手纹还深的伤痕。 风湿、老寒腿几乎成了边防战士的“标配”,曾经,就连训练有素的巡逻犬都被冻得“罢工”,拒绝踏出一步。 然而我们的战士们却从未退缩,他们顶风冒雪,坚守岗位,用钢铁般的意志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面对边防战士们艰苦的生存环境,网友们纷纷献计献策,有人建议修建玻璃哨所,安装空调,也有人提议研发更先进的防寒装备,例如发热鞋、充电保暖军装。 这些建议,体现了人们对边防战士的关心和爱护,也反映了科技发展为改善边防条件带来的希望。
但科技的力量并非万能的,玻璃哨所固然能够提供一定的保暖效果,但在实战中却存在诸多弊端。 第一点就是玻璃哨所会增加战士的暴露风险,不利于隐蔽和警戒,而且在极端低温环境下,玻璃存在被冻裂的风险,这无疑会给战士们的安全带来隐患。 更别说玻璃上的水汽会严重影响可见度,不利于战士们观察和监控周边情况。
科技装备的研发和应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边防战士的生存环境,自发热的作战靴、保暖性能极佳的军用大衣和防寒服,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战士们在严寒中的不适。 但这些装备的效果并非无限的,在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下,即使穿着厚厚的防寒服,战士们依然会感到寒冷。 这是因为站岗时,战士们需要长时间保持静止状态,血液循环减缓,体温更容易下降,暖宝宝等取暖神器,在极端低温下,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诚然,高清摄像头可以覆盖大部分区域,但在一些特殊地形或恶劣天气下,摄像头的作用依然有限。 更重要的是,边防不仅仅是“看到”,更需要“守护”,战士们的存在,不仅是对潜在威胁的威慑,更是对国家主权的捍卫,这是科技无法取代的。
边防战士的职责,不仅仅是保卫边境安全,更是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守护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平安。 他们的付出,值得我们铭记。
国家也从未忘记这些戍守边疆的战士们,一直在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除了不断研发更先进的防寒保暖装备外,还在边防守卫基地建立了室内休闲场地,配备了篮球场、网络、图书室等设施,丰富战士们的业余生活。 同时利用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将新鲜的蔬菜水果等物资运送到海拔数千米的基地,保障战士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边防战士,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与那些光鲜亮丽的明星相比,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偶像。 他们离开父母,坚守边疆,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陪伴在父母身边;他们吃着压缩饼干,以雪为水,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安静惬意地享受美食;他们付出青春年华,甚至生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享受美好的生活。
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在未来,科技将继续发展,为边防战士带来更多便利和保障。 国家也将继续投入资源,改善边防战士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奉献,并为他们的安全和幸福做出更多努力。
在科技与人性的交汇点上,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边防战士,让他们在守护祖国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边关的星光,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也照亮了我们对和平的期盼。
边防战士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在祖国的边疆,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安宁,让我们铭记他们的付出,期盼着科技的进步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期盼着祖国的边疆永远和平稳定。
(信源:解放军报——在雪山上的查果拉哨所,有一群顶天立地好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