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个名叫小雨的女孩数学考试得了94分。兴奋不已的她,打算在吃饭时将这个喜讯告诉爸爸,却没想到结果让她失望透顶。“你们班有98分的吗?”爸爸冷冷地问道,眼中没有一丝欣喜,仿佛她的成绩只是一纸白卷。小雨当场泪水夺眶而出,愤怒地反驳:“那你身边有没有挣100万的人?”
一个8岁女孩,数学考了94分,这本来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她兴冲冲地把试卷拿给父亲看,期盼着得到赞扬和鼓励。然而,父亲的反应却出乎意料。
他不但没为女儿的进步开心,反而问她为什么没考到班级最高分98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小女孩原本的喜悦瞬间化为乌有,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
女孩的父亲,或许是出于“望女成凤”的心态,希望女儿能够更加优秀。他可能觉得,只有不断提升成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这种想法,在当今社会并不罕见。
很多家长特别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它当成评价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甚至觉得这关乎自己的面子。这种“唯分数论”的教育方式,真的对孩子有益吗?
女孩的反应也证实了这一点。她问父亲一年能挣多少钱,父亲回答说五万多元。接着她又问:“那你身边有年收入一百万的人吗?”女孩犀利的反问,直击了“唯分数论”的痛点,也让父亲陷入了沉思。
女孩的逻辑很简单:既然你要求我必须考第一,那么你也应该成为收入最高的那个人。她并非有意顶撞父亲,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不解和委屈。
在她看来,自己已经尽力了,94分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为什么还要被如此苛责?
中国教育中,许多家长习惯于用分数来衡量孩子的优劣,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闪光点。他们总是盯着结果,却忽略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这样做不仅会让孩子压力山大,还会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扼杀创造力。时间长了,孩子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感到焦虑,甚至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有人认为,家长的初衷可能是想激励孩子,但这种方式却适得其反,反而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也有人指出,父母不应该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而应该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天赋和潜力。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将其发挥到极致,而不是将他们变成“分数机器”。
如果我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兴趣爱好,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很可能只是一群只会考试的“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