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志愿军战士倪祥明睡不着,便出去巡逻,突然,山下竟传来了铁器的叮当声,为了安全起见,便丢了一个手榴弹,朝下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只见山脚竟趴满了敌军!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2020.9.27山河无恙•抗美援朝英雄谱|一级英雄倪祥明) 在朝鲜半岛的中部,矗立着一座不起眼的山峰——老秃山,这座海拔仅有222.9米的小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却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涟川盆地交通要道的守护者,更是志愿军重要的观察哨和火力点,美军曾多次组织进攻,妄图将其攻占,但每次都铩羽而归,在这片浸染着无数英雄热血的土地上,有一个名字永远地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之上——倪祥明。 1925年5月5日,倪祥明呱呱坠地,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眷顾这个男孩,5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两年后,父亲外出谋生,从此杳无音信。 年幼的倪祥明被迫离开家乡,投奔姐姐的婆家,在那里,他度过了艰难而孤独的童年时光,生活的磨难并没有击垮倪祥明,反而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1941年,16岁的倪祥明被国民党军队强征为壮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样的遭遇并不罕见,但对于倪祥明来说,却是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在国民党军队中,他多次尝试逃跑,却每次都以失败告终,随之而来的是更加残酷的对待,就这样,倪祥明在痛苦和煎熬中度过了近九年的时光。 1949年秋天,随着解放军的胜利推进,倪祥明终于获得了自由,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开启了自己崭新的人生篇章。 在军队里,倪祥明勤学苦练,不久便显现出过硬的本领,迅速崭露头角,被认为是一名出色的战士。
1951年,随着抗美援朝的号召响起,倪祥明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中。身为志愿军第39军115师343团3营7连4班的副班长,他踏上了保卫家园的征程。 在朝鲜战场上,倪祥明亲眼目睹了战争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创伤,也深刻认识到这场战争对祖国安全的重要意义。 1952年7月,倪祥明抵达朝鲜黄海北道的涟川郡,面对即将到来的严峻战斗,他向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在那一刻,倪祥明态度坚决地告诉班长在即将到来的老秃山战斗中,让党组织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检验自己!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对党的忠诚,更彰显了他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 老秃山战役的爆发,将倪祥明推向了历史的风口浪尖,那是一个阴沉的夜晚,倪祥明和班长刘佐才在巡逻时,突然听到山下传来异响。 他们警觉地向山下投掷了一枚手榴弹,在爆炸的火光中,看到了令人心惊的一幕:大批美军正在向山上爬来。 "敌人上来啦!"倪祥明的呐喊声划破夜空,瞬间惊醒了休息中的战友们,顷刻间,激烈的战斗在老秃山上爆发,倪祥明像一头咆哮的雄狮,端着自动枪向敌人猛烈扫射。 在他的猛烈火力下,一批批美军倒下,但更多的敌人仍在源源不断地涌上来,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倪祥明的战友王义、葛方明相继受伤,排长和傅显宗壮烈牺牲。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倪祥明没有丝毫退缩,当子弹用尽时,他毫不犹豫地抓起手榴弹,继续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倪祥明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纵身一跃,提着最后一颗手榴弹扑向了包围上来的5名美军,然后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倪祥明用27岁的年轻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他的牺牲,不仅保卫了老秃山阵地,更彰显了志愿军将士不畏牺牲、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1952年9月5日,倪祥明同志的入党请求在牺牲后被追认,使他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紧接着在同年的9月19日,鉴于他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卓越贡献,领导机关追记他特等功,并授予他“一级英雄”的荣誉。 倪祥明的英雄事迹,很快传遍了全军上下,激励着更多的志愿军将士英勇作战。 1954年2月,政府为纪念烈士倪祥明建立纪念碑,碑文不仅记载了倪祥明的英雄事迹,更彰显了人民对英雄的崇高敬意,1986年,这座纪念碑亭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年又被迁至水东烈士陵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倪祥明的英雄精神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他生前所在的部队被授予"倪祥明班"的光荣称号,成为全军学习的榜样。 河南省的多所学校将倪祥明的事迹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让新一代青少年传承英雄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2021年,中央军委更是授予某部"倪祥明英雄连"的荣誉称号,这不仅是对倪祥明英雄事迹的最高褒奖,更是对志愿军精神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充分肯定。 如今,倪祥明的事迹已被收入全军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成为激励广大官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