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德国一位63岁的流浪汉,突然收到了一笔2000美元的汇款,他看了一眼汇款地址写着:中国南京,不禁泫然泪下。
1937年的南京,血流成河,一面纳粹旗帜却在这座城市里成了救命的符号,它的主人是德国商人约翰·拉贝,这个看似矛盾的组合,却创造了一个惊人的人道主义奇迹。
拉贝出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商人家庭,23岁时怀揣着闯荡世界的梦想,他只身来到中国,在北京他不仅打理着西门子公司的生意,还开创了自己的贸易公司,闲暇时他喜欢穿梭在北京的胡同里,用相机记录这座古城的点点滴滴。
1931年公司将他调往南京,这个决定让他在六年后成为了25万中国人的救命恩人。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当其他外国人纷纷逃离时,拉贝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留下来,他很清楚自己纳粹党员的身份在这个时候反而成了最好的护身符。
但他没想到的是,眼前的惨状远超想象,日军在街头随意射杀平民,妇女遭到疯狂蹂躏,甚至连襁褓中的婴儿也不放过,秦淮河的水都被染成了血红色。
拉贝看到日军如此残忍,于是立刻行动起来,他先是在自家地下室挖了个防空洞,收留了600多名难民,但这远远不够,他很快联系上了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德国外交官罗森等20位留守的外国友人,一起策划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南京中心建立安全区。
这个计划疯狂又危险,日军威胁说要轰炸安全区,但拉贝毫不退缩,他在安全区内设立难民证、组织救助队、建立医疗站,更令人敬佩的是,当日军截获了运往安全区的粮食时,这位德国商人居然开着自己的轿车冲向战场运粮差点丧命。
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安全区挤满了25万难民,连躺着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但正是这片区域,让这些人躲过了日军的屠刀。
拉贝不仅救人,还用相机和日记记录下了日军的暴行,他拍下了大量照片,写下了两千多页日记,这些证据后来成为了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历史佐证。
战争结束后,拉贝回到了德国,但因为纳粹党员身份差点被处死,这时中国政府和南京难民纷纷站出来作证,最终救下了他的性命,但他已经倾家荡产,沦为流浪汉。
就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南京的难民们凑了2000美元汇给他,看到汇款单上"中国南京"的字样,这位63岁的老人泪流满面,临终前他将所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证据托付给了中国政府,显示出对中国的深深信任。
如今南京的拉贝纪念馆里,陈列着这段历史,他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拉贝日记》,在全球引起轰动,中国政府至今仍在帮助他的后人,这份恩情绵延数代。
有人问为什么要对一个曾经的纳粹党员如此厚待,答案很简单:因为他是约翰·拉贝,一个用人性的光辉照亮战争黑暗的普通人,他证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正义与善良也能战胜残暴与邪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