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一个消息漂洋过海来到日本,他们发现中国人居然用,日本的化肥袋子做裤子!并且还不在少数,而是遍布全国。日本震惊一个国家为何能穷成这样?所以他们给中国取了“灰蚂蚁”的外号。 你可能想不到,你爸妈,甚至爷爷奶奶辈,曾经有过一段穿“化肥袋”裤子的历史。这可不是段子,是70年代中国真实的写照。
化肥袋,尼龙材质,防风保暖还抗造,成了当时很多中国人的时尚单品,洗久了,裤子上褪色的“日本制造”、“25kg”字样,无声地诉说着那个年代的窘迫。
70年代的中国,吃饱穿暖都成问题,化肥袋裤子,恰恰是物资匮乏的缩影,那时的中国,棉花产量低,很多人冬天都穿不上保暖的衣服,甚至被冻死。
化肥袋改造的裤子,虽然颜色单调,但它便宜、耐磨,成了救命稻草。
早年间的时候,人们曾经使用粗布,粗布的原料通常很次,大多是回收的旧布、旧棉花经过再加工而成,也有一些是棉花生产的下脚料。
村里的人常叫它“回纺布”,意指这布料的原料几乎都是回收再利用的,质量不算太好。
粗布的纤维粗糙,织法简单,手感不如我们后来用过的那些精细的布料,但它有个最大的优点便宜,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布票。
在那个物资紧张的年代,布票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能用粗布做衣服就省了不少麻烦,很多不太富裕的家庭里,都穿过粗布衣服,但那时候大家都这么穿,谁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也都习惯了简单与质朴。
但是因为粗布不结实,尿素袋子就成为了大家的新目标,虽然听起来非常的离谱,但是在人们的改造之下,一个个的尿素袋子真就变成了一件件衣服。
日本人还因此给中国人起了个外号,“灰蚂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逐渐走向了现代化,物质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曾经那种简单朴素的粗布衣服,尤其是用尿素袋子做的书包和衣服,逐渐被抛弃了。
尤其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市场上涌现了大量新型的面料和时尚潮流,普通人也开始能够穿上那些色彩斑斓、款式时尚的衣服。
商场里的衣服不再是单一的、色泽暗淡的粗布和回纺布,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精美的面料和时尚的设计。
牛仔裤、呢料大衣、彩色的T恤衫、各式各样的运动装……人们开始追求更具个性和品味的穿着,逐渐摆脱了单调和实用主义,时尚成为了人们的新追求。
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能够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成了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
那时候,家里的大人也开始对衣服的款式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妈妈不再拿出旧布做衣服,而是开始去市场上挑选布料,甚至会带着我们去市中心的服装商店,挑选合适的衣服。
家里渐渐多了许多漂亮的衣服,那些原本用来做书包或新衣的粗布,不再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每每回想起那些旧日时光,穿着粗布做的衣服,背着用尿素袋做的书包,虽然很丑,但是那确实也是承载了一代人不太想回忆起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