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界有个“不成文规定”:金银珠宝都可拿,唯有一样东西不能动! 在古代中国,玉石被视为珍贵的文化符号和宗教象征,它的用途和价值远超过一般石料。玉石的温润质地和细腻光泽,使其在古人心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不仅作为装饰品,更重要的是,玉石被认为具有连接天地的神圣功能。信仰源远流长,深植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宗教生活中。 在早期的社会中,玉石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不仅是祭品,更是神灵的象征。人们使用玉石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与崇拜。
古代的玉器通常具有复杂的图案和象征性的意义,为了在宗教仪式中使用,以达到与神灵沟通的目的。玉器的造型和纹饰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如玉琮、玉璧等形制,被认为能够代表天地,是沟通宇宙的桥梁。 古人对玉石的珍视程度远超现代人的理解。在他们看来,玉石是天地之间的纽带,拥有保佑人间平安和祈求神灵保护的作用。因此,玉石在古代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神圣的保护符。盗取玉石不仅是对财物的侵占,更是对神灵的不敬,在当时被认为是极其严重的罪行。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古代,如干旱、洪水和疫情等灾害时期,人们更加依赖神灵的庇护,对玉石的敬畏也更加深厚。 在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玉石器物被用作陪葬品,进一步证明了玉石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陪葬的玉器不仅仅是对死者的尊重,更多的是希望玉石能够在来世中继续发挥其保护和祈福的作用。此外,玉石的普及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美学和工艺的追求,精湛的玉雕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身后的厚葬之风就已盛行。他们将陵墓修建得金碧辉煌,珠宝玉器、锦衣绫罗堆积如山,只为在地下也能继续奢靡。然而,随之而来的盗墓之风也由来已久。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被盗的墓葬可追溯到3600多年前的商汤之墓。 秦始皇驾崩后,其陵墓很快就饱受盗墓贼的荼毒。据传,项羽攻入咸阳时,曾一把火烧毁了骊山,秦始皇陵自然难逃劫数。
到了三国时期,曹操也曾带兵掘墓,大肆搜刮古墓珍宝以充军费。唐朝虽国力鼎盛,然皇陵被盗之风仍十分猖獗。 宋元明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盗墓之风更是愈演愈烈。洛阳龙门一带的北邙山,历来就是权贵墓葬的聚集地。 这股歪风邪气一直绵延到近代。民国年间,直系军阀孙殿英就曾堂而皇之地率军掘开清东陵,肆意盗取其中珍宝。据说他们足足洗劫了七天七夜,将数不清的金银珠宝洗劫一空。 与盗墓贼的贪得无厌相比,古墓中历经岁月沧桑的玉器,竟成了他们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纵观古今中外,在金银财宝面前无所不用其极的盗墓者,却对玉器敬而远之。这不得不说是盗墓界一个颇为有趣的"潜规则"。那么,不成文的规定背后,究竟有怎样难言的缘由?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玉器向来享有崇高的地位。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就已将美玉视为"神之石",是沟通天地的神圣之物。
随着葬玉之风的兴起,玉器在古代丧葬习俗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汉代,皇室贵胄之间流行起了玉衣、玉面罩等陪葬品。不同身份阶层,可享用不同材质的玉衣。 之所以如此讲究,皆因古人坚信,玉能护佑亡灵,使之不腐。
随着玉器工艺的不断发展,葬玉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除了玉衣、玉面罩,古人还喜欢在墓中摆放各式各样的玉石器物,如玉杯、玉壶、玉琴瑟等。
这些精美的玉器,既是生前身份的象征,也寄托着死后灵魂得以安息的美好愿望。宁可在身后带着一块"活玉",也不愿只剩一具"死尸"。可以说,古人对玉器的迷恋,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审美和功用,而上升到一种精神寄托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