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究竟是由谁指挥的?其实,党史资料有明确的记载,这是官方权威的记载,条友们根本就无需争论,也不要以非官方、非正式渠道的只言片语为依据,妄下结论。 1948年的秋天,中原的天色总是灰蒙蒙的,风里有一股潮湿的寒意。 济南的炮声还没停,人们在战火间依旧低头做着饭、背着箩筐往前线送东西。 粟裕在一间临时搭的指挥棚里,桌面被地图铺满,上面用铅笔画了圈圈点点,手肘压着一角,怕风吹乱了。 他低着头,听着外面断断续续传来的电报声,忽然抬起眼,像是想通了什么,顺手就给毛泽东发了一封电报——意思很直接:济南快要收尾了,不如趁热打铁,把淮海这片地方拿下来。 那时候的“淮海战役”这个说法,还只是纸面上的一个想法。 粟裕的计划分了两个阶段,连打完仗后部队怎么休整都想好了。 有人说他是“战神”,不是夸得没道理,打仗的人里,像他这样上一仗还没收尾就盯着下一仗布局的,不多。 毛泽东收到电报,顺手在地图上比划几下,心里也有数了。 他把“小淮海”的范围一下子扩大,干脆直接围死徐州,把国民党在华东的脊梁打断。 徐州这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却是南北的咽喉。 铁路交错,兵力调动全靠它。 毛泽东拍了板的那一刻起,这场战役已经不再只是粟裕的设想,而成了全国战略中的一颗钉子。 中央的命令像雪夜的快马一样传下来,带着那种不容迟疑的劲儿。 可要打这么大一仗,光凭华东野战军一支队伍,心里也没底。 于是,在1948年11月,西柏坡的电台发出消息:成立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邓小平当书记,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都在名单里。 这可不是挂个名的机构,它是前线的最高指挥中枢,决定着几十万人的生死进退。 邓小平的角色,是把华野和中野这两匹老战马用同一根缰绳拴住,劲儿往一处使,不至于在关键时候各拉各的车。 夜里开会的场景很容易想象:油灯冒着细烟,桌上的地图上新添了红蓝箭头,外面风吹得帆布门哗啦作响。 常委们摊开情报,一阵低声的商量,突然有人用铅笔在地图上狠狠一戳——战机就在这儿。 像围歼黄百韬兵团这样的决定,就是在这样的夜里拍下来的。 天还没亮,命令已经送到了最前沿的部队手里,士兵们缩着脖子听完指令,抖落身上的雪,就开始动身。 粟裕在这样的架构下,没有退到幕后。 他指挥的华野是主力中的主力,战役中许多关键的调度都由他拍板。 围住黄百韬,切断黄维的退路,这些都是需要掐着时间差下手的事。 他盯着战场的节奏,像棋手算着最后几步的杀棋。 毛泽东后来那句“粟裕立了第一功”,不是恭维,是真把他看作扭转战局的重要人物。 淮海战役被分成三个阶段。 先是黄百韬,像猎人先打掉最警觉的那只鹿;再是黄维,把他的部队困在双堆集,断粮断水,看着他们的队形渐渐乱了;最后是杜聿明,他那点残部被围在陈官庄,像困兽一样绕来绕去。 每一步都咬得紧,给敌人留的余地越来越小。 配合北方的平津战役,这仗不仅是在打中原,更是在为整个华北的解放铺路。 六十六天,五十五万俘虏或阵亡的敌军,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从此换了旗帜。 南京的官员心里都明白,大厦将倾。 可在战场的另一端,没人有时间去想这些“历史节点”,士兵只顾在泥泞里推着小车,把粮食和炮弹送到前线,老人抱着孩子站在村口,看着一队队解放军从雪地里走过,枪口上还结着冰。 关于“谁是总指挥”的争论,从那时就有。 有人说是邓小平,因为他是总前委书记,握着战役最高决策权;有人说是粟裕,因为他不但提出了战役设想,还在战场上指挥着最硬的部队,关键战机都是他抓住的。 站在档案和制度的角度,总前委的体制是明确的,指挥权是集体的,由书记统筹。 但在战场的尘土里,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个在地图上圈点、在前线调兵的身影。 指挥权和战功,本就是两回事。 总前委的存在,让几十万人的行动像一根紧绷的弦;而粟裕这样的主力指挥员,是拨动这根弦的人。 刘伯承、陈毅、谭震林,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也同样重要。 没有人能独自完成这样的战役,就像一支庞大的乐队,指挥和演奏者缺一不可。 冬天的尾声,陈官庄的雪地上静悄悄的,倒下的士兵和翻倒的炮车还在原地,风吹过阵地,吹动几面破旧的旗子。 一个年轻的战士蹲下来,用手背擦了擦一块被泥水染脏的军帽徽章,又慢慢地戴回头上。 远处传来有人在喊调防的命令,脚步声踏在冻硬的地面上,沉闷又整齐。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0点赞】
随缘
谁军事指挥下达命令就是谁指挥的,毫不疑问就是粟裕设想并指挥的。
秦汉
粟出点子,毛决策,前敌指挥粟裕!
幻想 回复 08-16 07:29
整个战役中央与前委没有电报往来,命令只下达到粟裕,就能说明是谁指挥了
用户10xxx17 回复 08-14 20:03
完全正确
老张
六十年代初,毛主席在会见蒙哥马利元帅时说 : 我的战友中,最能打仗的,他的名字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毛主席话中两层意思,在他老人家眼中,最能打仗的第一战将是粟裕;淮海战役就是粟裕指挥的!谁的话比伟人的话更权威?
晓军 回复 08-17 18:03
唯有彭大将军!彭元帅千古!永垂不朽!
晓军 回复 08-17 17:59
惟有彭大将军!彭元帅千古!永垂不朽!
赢嫩模输跳河
总前委就是个协调机构,并无战役实际指挥,准确的说战役是主席指挥的,粟总是前敌总指挥
用户10xxx43 回复 08-18 13:11
这个涚正确
用户10xxx97 回复 08-16 12:59
非常正确,还原历史。
光影
当然是粟大将构想并指挥的,头功属粟裕
姚建
其实华野都开始打黄百韬了,总前委还没成立!
姚建 回复 08-15 17:27
打个宿县就变了吗?是粟裕的一封电报改变的南线,这封电报把战役规模改成消灭国民党最强的徐州战区,并列出了战役部署,中野刘陈邓看了以后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用户16xxx04 回复 08-15 23:28
扯吧!
用户10xxx90
毛主席说的,粟裕是头功,你说是哪个指挥的?
阳光
应该说现场直接指挥就是粟裕!没有疑问!
用户10xxx01
文选自说毛主席授权他指挥的
卫 星 回复 用户13xxx98 08-17 11:18
《毛选》有记载,粟裕提出淮海战役设想,并提出由陈邓统一指挥两大野战军,军委回电同意,陈邓回电:电台太弱,不利指挥,还是由军委对粟谭部直接指挥为好。《第三野战军战史》也有相应记载。所以淮海战役的总指挥是军委毛主席,前线主要指挥者粟裕!
用户13xxx98 回复 08-17 08:36
学者?是砖家还是教兽?五十年代,当事人的共和国将帅都健在,没有人提出异议,那还不客观?现在的“学者”能比当事人更清楚,他们能考证个什么?不要又考证出大气污染是因为农民烧桔杆造成的结论来!
用户10xxx44
按八一南昌起义推,八一总指挥是贺龙,前敌总指挥是叶挺。周总理是起义委员会党的总负责,周总理从来没在任何场合说过南昌起义是我指挥的。
用户17xxx12 回复 08-17 12:33
战争年代的书记 政委都是代表党起监督作用或者协调作用的,不是军事首长。
平凡 回复 08-15 10:43
元帅证的第1号是贺龙!
路尚凯
总前委就是一个协调工作的班子
丁玮
淮海战役的决策者是毛主席,前线指挥者是粟裕将军。
嗟夫
前委书记负责协调两个野战军的角色,落实粟裕的战役构想!
俞昌
总指挥当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粟与前委只不过是执行者而巳!
用户10xxx21 回复 08-15 04:14
构想是粟裕,实际执行也是粟裕,军委同意协调了中野
雪山飞狐
总指挥就是粟裕,他是集军事指挥策略智谋为一身,报经毛主席补充制定,由刘邓陈等协调部暑完成的大战
瞽言刍议
中央军委、毛主席决策,粟裕实施,两大野战军配合,前委总筹划,地方,民工、后勤等等,粟裕是战役指挥。
摸金岩
战神粟裕,为战而生!永远的怀念!
用户10xxx14
说的全面一点:总指挥毛主席。战役总协调:前委。战役前敌总指挥:粟裕。还有细节值得玩味:中央给战场发的电报抬头大都是:刘陈邓,或刘陈邓粟谭。
用户12xxx06
总结一句话,淮海战役是粟裕指挥上级指挥粟裕完成的
惊天
战略方针毛主席定,战场指挥粟裕,刘伯承,邓政委负责协调两大野战军共同作战。
用户83xxx05
淮海战役中的总前委起的是协调各野战军的作用。拍板是主席,指挥是粟裕。
涟漪微波
粟裕第一功,不容置疑。
哈哈一笑
淮海战役是48年11月6日开打的,总前委是11月16日成立的,成立的目的是统筹协调参战二大野战军的统一行动。因此,笼统地说是谁战挥的不准确,如果非要分明,那总指挥是毛主席,前线军事总指挥是粟裕,战役总协调是前委。
用户10xxx53
当然粟裕
德艺双馨
畅聊淮海战役,有兴趣的个人认为,粟裕是设计布局并指挥实施者,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和知人敢用,总前委协调监督及后勤动员。
滨哥
胜利的光荣属于全体参加战斗的军民!
洛神
淮海战役结束后,总前委才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之前忙着打仗根本聚不齐
励志前行
淮海战役是毛主席决策粟裕指挥的,其他人是负责后勤协调工作。
壮志凌云 captain
没有前敌总指挥部门的协调,粟裕指挥不了下面的部队,这就是为什么三野的司令员一直都是陈毅。
纠结besos 回复 08-15 22:39
这些人总是说粟裕指挥不动下面的部队,指挥不动还会打那么多胜仗吗?说是靠陈毅下命令,这不过是粟裕为人低调,尊重陈毅。没和陈毅搭班子时不也打胜仗。
卫 星 回复 08-18 09:37
粟裕怎么可能指挥不了下面的部队?华野从1947年1月成立到解放的两年多时间,陈毅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华野(三野),豫东、济南、淮海、渡江、战上海等大規模作战都是粟裕在独立指挥,要是将领指挥不动,又怎么打得如此得心应手?
龙腾虎跃
粟裕将军不仅会打仗,他还会谋略规划、战略意图。这不仅仅是说会打仗,而且还会构想,设计,完成,战争走向!
宁静致远
总指挥毛主席,前指粟大将。
滨滨
军,政,后,战役指挥属军。总前委保政,后,及两大野战军协调。似罗帅,高岗角色
金土地
我认为实际上是毛主席和粟裕指挥的!
梅西
中野淮海时𣎴打黄维打酱油、还是华野陈参谋打的
幸福就好
小编说了等于没说
东方红
其实粟裕当时并不是不知道打淮海,而是兵力不济,没有中野配合,华野兵力不够,只有伟人能够统调全局,所以也就有了大淮海。把一介偏师硬生生打出一个主力野战军,在共和国将帅中也没几人
第四野战军
毛爷爷是总指挥!
巫军
淮海战役的总指挥百分之百是粟裕!整个构想都是粟裕提出并实际指挥完成。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一开始并不是这样想的,是想先下江南。粟裕认为即使进军江南能l打些小胜仗,但国民党的主力仍在江北徐州一带,只有先打徐州,把国民党主力消灭,然后再打江南就是秋风扫落叶的事了。后来毛主席觉得粟裕的战略正确终于采纳并委任他为前敌总指挥。并成立刘邓陈粟谭总前委一一一协调一切听命粟裕指挥。
用户14xxx77
谁是总指挥?!这还用说吗!当然是毛主席!粟裕给毛主席的电报是小淮海——淮阴至海州(今连云港市)之间的敌人并切断国军经由连云港海上出逃之敌……。毛主席根据粟裕的构想,决定以徐州为中心来个大淮州,战役分三个阶段进行是毛主席在战役开始之前给总前并粟裕下的指示(有电报可查询),而且最后从战役的进展来看,完全与毛主席的战前指示相合!这中间毛主席还指示粟裕,总攻推迟二十天,是为了配合平津战役,防止杜聿民下令从溏沽出逃……!
用户51xxx38 回复 08-17 00:05
是防止傅作义南逃
用户14xxx77 回复 用户51xxx38 08-19 03:58
对!是搞错了,是为了迷惑付作义,防止他从溏沽经海路逃跑……!
用户99xxx64
究竟怎样,请各位看一下军史。
用户13xxx94
准海战役,最高统帅是毛主席决策是中共军委,总前委负责具体战役的各项工作和物资后勤,栗裕主要指挥华东野战军作战指挥,当然粟裕战功是巨大的,但栗裕仍然属于总前委领导的战神。
用户14xxx64
网上有一伙什么东西为捧粟而贬刘邓顺便贬陈,是些什么东西呀!多读点书再BB吧!特别是陈,粟与之是儿女亲家,岂容汉奸反贼瞎BB! 中原野战军在淮海战役第2阶段打黄维打得很艰苦的原因是没有重炮、没有重武器! 中野出山西之后上大别山之前在几个野战军之中是实力最强的!人员也是最多的之一!但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过黄泛区把重武器都丢光了,然后在大别山又受到了重大损失,所以在几大野战军中实力变成了最弱的野战军!国民党从全面进攻变成重点进攻,延安和山东形势非常危险!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以牺牲自我的勇气吸引国民党几十个师,解了延安和山东之危! 但是尽管力量较弱,由于有刘邓陈运筹帷幄高超指挥,与国民党实力最强的部队打得有来有回,在大别山国军小诸葛对刘邓无可奈何,在淮海,神来之笔占宿县,意义非常重大,使国民党部队东西南北不能相助,变小淮海为大淮海,为淮海战役胜利奠定了极大的基础![点赞]
吴楚浮云
历史可以这样演绎?
凤鸣
决策、协调、指挥的关系!
海豹
二战德国进攻法国,曼斯泰因提出从比利时巴登山区出奇兵的“镰刀计划”,谁都知道曼斯泰因只是一个参与者,不是指挥者。淮海战役虽是粟裕提出的小淮海,但中央决定打大淮海,并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调三野司令陈毅到二野任副司令办公,粟裕在家代理司令留守听电话。已经很明显指挥权在二野。总前委邓小平是书记,刘伯承是军事总指挥,陈毅是副总指挥,粟裕谭震林是委员,中央电报都是发给总前委的,总前委再发给二野三野各部队,让咋打就咋打。不可能存在一个副司令指挥两大野战军正司令打仗的情形,这是军事常识。淮海战役粟裕有功,是首先提出的小淮海设想,别闹混了。
卫 星 回复 08-18 10:25
还有淮海战役中毛主席发给刘陈邓粟谭的电报的抬头是刘陈邓,并粟谭,但更多的电报是直接给粟谭的!而不是总前委转发!看过《毛选》或《第三野战军战史》的人都不会这样说!
卫 星 回复 08-18 10:13
你都没有搞清楚陈毅是什么时候去中原任副司令的,是1948年5月!那时有淮海战役计划了?那时豫东、济南战役还没打呢!粟裕直接指挥的只有外线兵团四个纵队(一四六纵和特纵)!四个纵敢打淮海?淮海战役是在济南战役后,9月24日粟裕提出计划,10月才开始!淮海总前委是战役开始十多天才成立!搞清楚了再说好吗?
王者至尊
淮海战役的决策者是毛主席,前线指挥者是粟裕将军。总前委只是协调机构。
www
粟大将提出构想,毛主席发现了其价值并将其上升为战略决战性,也就是说,粟大将提出,毛主席大规模拓展,他们两个是总策划,其中毛主席负责战略性策划,粟大将负责落地性策划,前线总指挥粟大将,战役总指挥毛主席朱总司令
用户11xxx58
小编想说什么就直接说出来,磨唧唧的。
用户10xxx62
小编:总前委是前线协调指挥,总指挥是毛主席和中央军委,48年11月6日,粟裕提前两天发起淮海战役。十天之后才在粟裕的要求下成立总前委。刘、粟都在各自部队前线指挥,这也是为什么粟裕提请陈、邓指挥,而不提刘帅。
用户10xxx31
前委书记管召开会议和协调保证战场军需供给,总指挥才是真正的下达命令调动指挥部队进行战役的中枢之人!
卫 星 回复 08-18 09:43
淮海战役的后勤保障由华东局负责,由饶漱石、黎玉为负责人,总前委并未起到协调作用。
用户11xxx94
粟总
明驼千里
刘陈邓负责协调各部,教员直接指挥粟裕完成的!
我不说
写小说呢吧,跟这儿,不懂历史别瞎说
用户10xxx47
分东西两线作战又相互配合缺一不可,西线刘伯承,东线栗裕。
用户13xxx48
军事指挥栗裕,小平党政总指挥
LXD
一直都在说由统帅部把小淮海提升为大淮海,难道不是(齐辰电)才有的大淮海。去搜搜(奇辰电)电文吧
五星红旗
战役的思路,步骤,排兵布阵,都是粟裕提出来的,华野是主力,中也是配合,总前委跟据粟裕的作战部署,保证华野歼敌的顺利进行,有重大军情粟裕会请中央出来给总前委提出来,一切的军事行动都是围着粟裕指挥华野展开的,你们说是谁指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