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补充一下没聊到的,听别人播客确实比听自己播客舒服。1.共性问题最大的是,现在

邹琪琨聊体育 2025-08-14 13:37:34

这个补充一下没聊到的,听别人播客确实比听自己播客舒服。

1.共性问题最大的是,现在几乎以球员视角分析问题,而非球队视角和比赛视角,不管评球是巴是随,都在于“球员怎么打舒服”。你可以看到关于球员的数据层出不穷,有一体化的有细化的,而在球队上缺乏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这导致了许多人在判断球队上,只能依赖市面上的rTg。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球评拿rTg去判断一个球员的强弱,你觉得这个球评是几分球评?

3分还是4分?

那么,其实判断球队的他也不过是这个水平。可能他判断球员有7-8分水平吧,但是不妨碍他判断球队的糟糕。

单人项目或者单人接力性质的项目这么搞无所谓啦,主体本身就是人,但是团体项目呢?这么就是失衡。

比起球员判断是否准确来说,这才是篮球研究的低洼地。如果你是随派,常用数据举证观点,如何去在研究团体项目的同时,超越“3-4分的研究方式”?

排球员,可以用ABCDEFG各种高阶,结合Playtype,只要你想。但是毕竟是团体项目,如果是球队呢?用单纯的正负值,用rtg?

如果用这两项被人用来研究球员有多大的偏差,我相信不用我说,自己也能知道。

如果可能,应该理解一个问题在于“什么球队是个什么什么样的球队”。因为比赛形态和球员构成以及教练偏好多种多样,这意味着比赛里有相生相克,有对症下药,有遏制思想。有的球队可能是靠篮板赢比赛,所谓民工冲击,有的球队可能靠节奏赢比赛,有的球队靠助攻数赢比赛等等等等,并非所有球队都是靠一套公式赢。区分这个是课题,也是我希望能看到的理论。

那按团体运动评价者来讲,评价球员给8分,评价球队给4分,那在我看来也许是个5分的评价者吧。

当时想做所谓的豆瓣评分也无非基于这个。我感觉自己做的还算不错,一些环节基本都能考虑到了。我料想如果给其他人做这个,他们会在乎什么?估计只有那场比赛中出现的球员是几分球员,以及那个几分球员发挥了多少gbpm与gmsc了。

按大环境来看,在数据时代的发展下,现在的球评在球员研究上平均8分算是有的。说实话数据给的这些红利已经很好了。我在其他平台可以看到很多,这人没什么水平,但是至少没什么硬错。工具是个很好的弥补。

球队上也就5分,因为没有可以依赖的东西了,也就靠四要素和rtg、净胜分混日子。

比赛上最多3分。毕竟我看有些远近驰名的球评穷其看球这几年,也都还在以球员视角在研究球员怎么打。

2.别笑,一些前辈还不如你们。你可以理解为进步了。最关键的不在于什么时候开始看球,而在于什么时候开始懂球(可以是自认为的懂球)。

有些前辈年岁高到乔丹第二次退役开始看球的,但是他懂这个的方式(或者说现在帮助他获得称号的方式),他当时根本不会。这就造成了一点,看球生涯是割裂的。

拿我来说,成为墨菲斯特后,回溯04-12年这段经历相当重要。这造就了我。没有这段经历,我说我04开始看球,其实不过是名义上的。实际上那差不多应该是从12开始看球的。

我看过很多,85-90年生人,甚至更早的,他们的分析和对他们那个所谓开始看球时代的理解水平,其实看不出来他是什么08年的凯尔特人的球迷,三连时期的湖人球迷,什么1.0时期的詹姆斯球迷,还有什么纳什太阳球迷,跟现在的球迷(如果有研究的话)有什么区别。无非也是数据网站一查,告诉你blablabla,后面就是漫长的“逻辑!”。我挺期待有人真拍一个论点,然后告诉我“08年首轮G3,当时在场谁谁谁,然后怎么怎么样”的细节,证明里弗斯的无能。可惜大部分还是分板助一列玩饶舌的。

回溯确实是很重要的,虽然吃力不讨好,不会帮你涨粉丝,一个无关紧要的首轮也没什么大的价值,但是积少成多后也就坐实了“我真是从那个年代开始看球的”的说辞(一个小秘密,比起现在年纪小点的球迷,我倒是更看不上年老的。他们张嘴一般以我是xxx开始看球的开场,结果还不见得如哥几个从13、15年开始看球的)。

3.我做了19(17)个90年代系列赛了,看常规赛也有些,有时候需要资料如果有的话顺手把常规赛交锋,然后前后遭遇过的系列赛看了看。按照我现在肯定比之前纯实力强一些来看,实际上我对90年代的了解理应是不输于00年代的。毕竟最近三年我没看00年的比赛,而且球星传记和外媒报道的全面度是缺失的。

但是事实上,我是觉得不管自己再怎么在90年代努力,也许都赶不上00年代的自己。只要我花时间搞一遍00,简单的会把90年的我给超越了。怎么说呢,经历过是最大的宝藏吧。

这里会有很多常规赛和经历中的信息,是我在90年代完全找不回来的。我(墨菲斯特)以98公牛和09湖人为例,在季后赛一样的情况下,我可以看30场09湖人的常规赛,而98公牛看不了,这就决定了00年势必要比90年的我强。或者不说冠军球队吧,10山猫和10雄鹿我了解的不错,而90年代的这类球队……?

这也就是00年的我比90年的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个伟大的天赋是你曾经历过。只不过体现这个天赋这个优势可能需要前面的一些功课。真的跟过一支球队和一个时代里面有一些细节是如何都还原不出来的。

4.但是必须要尽可能接近。很多个“回头看”你如果站着上帝视角或者现代视角回头看根本没有意义。你看个南北战争时期的电影,你让人用窃听风云?

很多个所谓考古它之所以意义不大,因为完全是掐前去后,一点没有连续性(有些人是靠切片去理解球员的,那是更菜的一种了。前面不知道发生了啥,后面也不知道,只知道球怎么进的有什么用?上一个回合为什么不这么干?下一回合为什么没接到球?别说贾巴尔15尺以上勾手了,戈贝尔23G7还进过翻身高难度跳投呢,又怎么样)

光看乔丹东决打尼克斯54分没用啊。一二三五也都得看啊。

这是系列赛环境,还有联盟环境和年代环境等等呢。

如果偏差大了,出现的都是“我觉得乔丹应该怎么打”,有股我操控乔丹的身体和训练量,然后我去比赛的味道——那你真是把自己太当回事了。我看了乔丹所有系列赛了,凭什么让你去代表乔丹打球,而不是我?就因为你舔他舔的更像杰弗里还是马库斯?

这插一句写的系列赛。很多读者觉得我系列赛没用,而总结和球员是有用的,这类人我负责任的说水平不行。

总结更像是思路和想法,而系列赛几篇是思考过程和资料。没前面系列赛,怎么有总结?球员也是,没之前系列赛,怎么来的技术特点?看二流切片的二次创作吗?

有系列赛本身才是我的源泉,因为下能引出来“总结”,可以告诉你谁谁谁在系列赛这个维度是怎么打球的,这个这个球队出了什么问题;下还能结合故事,引出来球员传记,在另一个维度——生涯维度——说他是怎么打球的,而不是现在一些个考古纯堆故事的二道贩子,也不是现在的球员拆解靠大脑空想以及人脉关系硬聊。

说实话如果读者水平高,文章的浏览量应该是:系列赛本身大于总结大于球员的。

可就像1里面说的一样,谁让都一门心思扑在球员身上呢?

在这点上——可以是一个方法可以是一个习惯——我在写系列赛的时候,都是以平的视角出发的。我即使知道,我也当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我把自己比作得到的知识量就是当天当时应该得到的知识量(有时会加点讽刺)。比如我写90年总决赛,我默认之后没有92总决赛,也默认之后乔丹没有夺冠(因为他当时本身就没夺冠)等等。评价都基于当时,修正是量堆砌之后做的事。所以我写文的时候并不言辞凿凿。

读者就比较有意思了,他们喜欢上帝视角当弹幕老师。我在录的时候想和魔封波说这个的,然后忘了。

比如说你在看七龙珠,当时看到了弗利沙登场,一些人都说他是宇宙帝王弗利沙。但是弹幕就喜欢刷,他打不过沙鲁、宇宙很宽大、我这有界王神、有大界王神、有这有那。

“魔人布欧:弗利沙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

很有趣是吧,但是让我觉得想吐痰。

看球也是这样,你一旦脱离了当时(那美克星)视角,你给的输出就完全是Bullshit。巴克利是不是93年第一人不重要,他拿了MVP他就有是第一人的理由。给他的评价,“从未有过这个位置的球员可以既能压缩低位,又能突投结合”,你非来个诺维茨基。

没说这个答案不对,但是还是视角吧。观看的视角会害人的。比如说我嘴里的痰和烟。

多说一句,当时本来想说的,我米哥的价值非常大,而且能力我也认可,他也肯付出努力——至少比起很多人,他说到的细节在我看来很真,也很稀有——但是我不建议套用。因为米哥他不带入或者他拒绝带入年代。

同样是遭遇ACL,现在的球员恢复比之前的好。但是到底是这个球员耐久厉害、康复训练刻苦,还是单纯因为医疗条件好了,那就说不准了。我也想知道,如果哈达威有现在的医疗条件的话……

5.但是如果是没有意义的。先把现实情况搞清楚,搞明白,比那些一拍脑袋的如果强得多。思考是对的,是基于机械工作和查漏补缺的形成,而不是拿着明里釉飞机杯时的脑子。

0 阅读:0
邹琪琨聊体育

邹琪琨聊体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