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福州军区副司令的妹妹进城,特意来看望他,期间,妹妹对哥哥说:“哥,我儿子在你手下当兵,还请你多加照顾!”
1973年的福州军区大院,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在地上,朱绍清副司令员正在办公室里批阅文件。
这位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老将军,此刻眉头微皱,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
突然,门外传来熟悉的乡音:"哥,我来看你了!"
抬头一看,竟是多年未见的亲妹妹风尘仆仆站在门口,手里还拎着家乡的腌菜坛子。
妹妹的儿子当时正在朱绍清麾下当兵,饭桌上她欲言又止好几次,终于还是开口:"哥,你外甥在部队里......"话没说完,朱绍清的筷子就搁下了。
这位16岁就参加红军的老兵,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他给妹妹倒了杯茶,讲起了1935年强渡乌江的往事。
那时他带着突击队顶着枪林弹雨冲锋,有个亲侄子也在队伍里,他硬是没给半点特殊照顾,结果侄子牺牲在江对岸。
说到这儿,老将军眼眶发红:"部队不是咱家灶台,打仗更不是过家家。"
朱绍清的军旅生涯堪称一部活生生的革命史,1929年,这个湖南农家少年揣着半块红薯参加红军时,恐怕想不到自己会成为突破长江天险的传奇人物。
在强渡乌江的战斗中,时任营长的他带着战士们绑着竹筏就往对岸冲,子弹把竹筏打得千疮百孔,他愣是第一个跳上敌岸。
后来打金沙江,又是他带着敢死队连夜泅渡,把敌人打得措手不及。
这些不要命的打法,让他从营长一路干到红4师10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的朱绍清更是个狠角色,带着28军打上海,国民党吹嘘的"东方马其诺防线"在他眼里就是纸糊的。
有个连长回忆,总攻那天朱军长亲自到最前沿的掩体里蹲着,炮弹就在头顶飞,他还能淡定地啃馒头。
打福州更绝,他让部队化整为零钻进巷子,把国民党残部包了饺子。
这些仗打下来,全军上下没人不服这个"拼命三郎"。
妹妹临走时,朱绍清塞给她一包茶叶,说了句:"告诉外甥,在部队好好干,别给我丢人。"
后来这个外甥果然争气,靠着真本事从普通士兵干到连长,有次军区比武拿了第一,朱绍清在台下鼓掌比谁都使劲,但庆功宴上愣是没和他碰杯,老头子的原则就像他打仗的风格,说一不二。
老将军晚年最爱给年轻人讲长征故事,说到激动处总爱拍桌子。
有次机关干部听他讲强渡乌江,有人问:"当时您就不怕吗?"
老爷子眼睛一瞪:"怕?怕就别穿这身军装!"这种硬骨头作风,正是他从湘江血战中淬炼出来的。
当年红34师断后牺牲得只剩几十人,作为幸存者的朱绍清,比谁都懂得什么叫铁纪如山。
2019年军事博物馆征集革命文物时,朱家后人捐出了朱绍清的渡江战役笔记。
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火力配置、水文数据,唯独找不到半个"照顾"之类的字眼。
或许对这位老军人来说,真正的亲情不是给亲人特权,而是让他们在风雨中长出硬翅膀。
就像他常说的那句话:"部队是炼钢的炉子,不是暖被窝的热炕。"
信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开国将军朱绍清:强渡乌江的"拼命三郎"》 解放军报《回忆父亲朱绍清:铁血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