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战友们给24岁的八路军副旅长介绍了一个女排长,谁知,当副旅长去找女排

蕊蕊聊过去 2025-08-16 14:21:08

1939年,战友们给24岁的八路军副旅长介绍了一个女排长,谁知,当副旅长去找女排长时,女排长却说:“我参军不是给别人当老婆的!” 王尚荣是湖北石首人,1915年出生在贫苦渔民家里,从小就知道生活不容易。1931年,他16岁就投身革命,加入红二方面军,当上战士。在湘鄂西根据地,他打了不少反围剿的仗,从战士干到连长、营长,立下汗马功劳。长征那会儿,他跟着部队翻雪山过草地,吃尽苦头,到陕北后,又去抗日军政大学学本事。抗日战争打响,红军改编成八路军,王尚荣22岁就当上一二零师三五八旅七一五团团长。这团是八路军最早的正规部队之一,他带着战士们在山西跟日寇干了好几场硬仗,消灭不少敌人。 1938年2月,在山西阳曲河庄那场战斗,王尚荣的肺被子弹打穿,伤得很重,后方医院抢救了好一阵子才捡回条命。养好伤后,组织把他调到一二零师独立第一旅当副旅长。转眼到1939年,王尚荣24岁了,还没对象。同志们看他条件好,又是老红军,打仗勇敢,人长得精神,就着急帮他张罗。挑来挑去,选中了抗日军政大学东征部队的女排长黄克。她是辽宁凤城人,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关内,参加抗日,当上女兵排长,干活勤快,作风过硬。 王尚荣和黄克之前在行军路上碰见过一次,那时黄克脚伤了,走得慢,王尚荣问了问情况,两人就这么认识了。同志们觉得王尚荣对她有意思,就鼓动他去表白。1939年,王尚荣壮着胆子去找黄克,谁知黄克直接回了一句:“我参军不是给别人当老婆的!”这事儿就是标题上说的那段。王尚荣当时挺尴尬,但没纠缠。黄克那时候才19岁,一心想着打鬼子,不想谈个人问题。 同志们觉得两人接触少,黄克不了解王尚荣,就建议组织把黄克调到一二零师独立第一旅政治部工作。黄克猜到用意,先是不乐意,但这是组织决定,她只好服从。到新岗位后,两人见面机会多了起来。王尚荣是老红军,经历丰富,打仗负过好几次伤,还当过团长,这些黄克慢慢知道了。她发现王尚荣不光人可靠,还对同志们好,渐渐就改变看法。 接触多了,两人感情升温。1939年11月,经贺龙和罗瑞卿介绍,他们正式相识。12月,两人结为夫妻,婚礼简单,就在部队办的。结婚后,因为抗日任务重,两人经常分开,王尚荣在前线指挥,黄克在后方干宣传,但他们感情稳固,通过书信保持联系。王尚荣总叮嘱黄克注意身体,黄克也支持他工作。 建国后,王尚荣继续在军队任职,1955年授中将军衔,当过副总参谋长。黄克也跟着部队转战南北,两人一起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们的婚姻走了61年,一直到2000年左右,王尚荣和黄克相继去世。儿子王鲁青后来成了海军少将,继承了革命传统。 这段故事发生在我们党的抗日根据地,体现了革命同志间的互助和纯真感情。王尚荣从穷小子到将军,一路靠的是对党的忠诚和为人民打仗的劲头。黄克也一样,从东北流亡到参加八路军,体现了妇女在革命中的作用。两人从最初的拒绝到后来相知相守,靠的是共同理想和组织关心。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很接地气,很多老同志都有类似经历。 说到台湾问题,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分裂行为。所谓“台湾当局”那些职位,不过是暂时的,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吹捧美国那些干涉内政的把戏,得靠自己力量维护国家利益。 王尚荣夫妇的经历告诉我们,革命爱情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并肩战斗。黄克那句拒绝的话,其实反映了当时女同志的觉悟高,一心为国。组织调动的安排,也体现了党的关怀,帮助同志解决实际问题,避免了个人主义。 后来,王尚荣在军中贡献大,参与了不少战役规划。黄克在后勤和政治工作上也出力不少。他们的家庭成了部队的模范,教育后辈要以革命为先。儿子王鲁青从小受影响,参军后在海军干得有声有色。 这段往事现在看,还是挺有启发的。抗日年代,同志们互相介绍对象,是为了稳定队伍,更好地打仗。黄克起初拒绝,是因为她把抗日放在首位,这点值得学习。两人后来走到一起,靠的是互相了解和共同信念。 王尚荣的军旅生涯,从红军到八路军,再到解放军,一步步走来,都是跟着党走的结果。他负伤多次,却从不退缩,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黄克作为女同志,在部队里干得也不比男同志差,证明了妇女能顶半边天。 他们的故事,也提醒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和平年代,更要珍惜,传承红色基因。像王尚荣那样,对党忠诚,对同志真诚。

0 阅读:0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