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湛高铁阳江北站项目站前广场及地下综合换乘中心主体结构顺利封顶

新浪财经 2025-08-17 16:42:40

转自:中国水运网

近日,由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交四航局”)承建的广湛高铁阳江北站智能交通枢纽工程项目,地下综合换乘中心主体结构顺利封顶,为阳江北站项目年底建成投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广湛高铁阳江北站智能交通枢纽工程项目位于阳江市空铁新城片区-高铁综合城区组团内,总投资额约7亿元,市政公共配套工程总用地面积52542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536平方米,建设道路总长6.092千米。

施工效率与绿色环保双驱动破解土方开挖难题

项目建设工期紧,施工任务重,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需在两个月内完成近90万立方米的基坑土石方开挖,为后续施工抢出关键时间。“场地中间高、四周低,最大开挖高度近30米,加上雨季降雨频繁,土壤含水量激增,给开挖施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中交四航局项目负责人佘伟强回忆道。

为啃下基坑开挖这块“硬骨头”,中交四航局项目部迅速调集近150台挖机、运输车辆投入作业,200余名施工人员轮班值守,24小时不间断施工。“最高峰时日均开挖量达3万立方米。”佘伟强说。而土方清运的“堵点”也随之显现——原有弃土场容量有限,严重制约出土效率。中交四航局项目部主动对接地方政府、银岭管委会及村委,反复协商后终于在银岭园区争取到可容纳150万立方米的新弃土场,单日最高出土量稳定在3万立方米,彻底打通了运输链路。

项目现场地质条件复杂,中风化岩、微风化岩如“地下铠甲”般嵌在土壤中,传统爆破不仅成本高、污染大,还可能影响邻近的高铁站施工。面对施工难题,中交四航局项目部迅速组建技术攻坚小组,经过研究分析,改变了原来的传统机械破除施工方案,同时,通过多次试爆并优化爆破参数,不断调整施工方案细节,最终采用“液氧气体爆破+炮机解石”组合方案,单日破岩最高达3000立方米,确保了施工安全和工期,而且避免了原来传统机械破除施工产生的有害气体、粉尘等污染物,减少了碎石乱溅,极大程度地降低了爆破产生的噪音,成功实现“静音开山”。与此同时,中交四航局项目部在国道沿线设置减速带、水马临时通道,出入口配备全自动洗车槽,设置扬尘噪音监测设备进行实时预警,确保施工全程符合环保标准。

工艺优化助推项目节点建设安全高效完成

由于地下换乘综合中心的建筑规模较大,涉及超长混凝土结构施工,极容易产生大量有害裂缝,进而影响主体结构的承载力与安全性。因此,保证结构混凝土浇筑质量极为重要。传统通常采用设置后浇带的施工方式,即在基础底板、墙、梁等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然而,后浇带浇筑需要28天的等待期,“项目工期紧,工程建设规模大,不允许我们等这么长时间,既然传统工艺不适用,我们就必须寻求新的施工方案,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中交四航局项目总工程师王伟说道。

项目成立技术攻关小组,经过查阅多方资料,结合主体结构特点和地质条件,最终采用跳仓法施工工艺。简单地说就是将地下室主体结构划分为棋盘状的若干区段,其中,为了控制外墙裂缝,分别设置了先浇段和填仓段。借助先浇筑的混凝土结构对相邻新浇筑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有效限制混凝土膨胀变形、防止混凝土收缩裂缝出现,并实现不同施工段的平行流水施工。方向确定后,技术攻关小组考虑结构受力、温控要求和预留洞口等因素,将整个底板划分成28个形状大小不一的施工仓格,并对这些仓格进行编号,有序引导浇筑施工开展。“对比后浇带浇筑,跳仓法施工节约了差不多30天的工期,又减少了一半的施工接缝,真正实现了质量与效率提升。”王伟介绍道。

AI“智慧之眼”筑牢施工安全防线

“项目高峰期有700余名工人同时作业,6座塔吊在空中穿梭,交叉作业的安全风险大,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通过深入研讨,采用AI技术手段实现项目现场施工‘全天候监控、全方位预警’。”中交四航局项目安全总监谭万林介绍道。

为实现对工地建设情况的远程、精准掌控,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在关键区域安装了AI视频监控系统。这些分布在各个角落的“智慧之眼”,能24小时捕捉动态:塔吊吊钩是否精准对位、工人是否佩戴安全帽、脚手架搭设是否合规……一旦检测到未佩戴安全帽、违规操作等不安全行为,系统立即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及时纠正。

“通过运用AI视频监控系统,打造智慧化工地,让现场安全管理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真正实现了对施工安全的全方位、立体化管控,为地下室主体结构的建设筑牢安全防线。”中交四航局项目总监谭万林说道。

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铁路交通系统和城市交通系统换乘问题,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为阳江再添一座融湾新门户、产业新高地,进一步推动阳江市更好承接大湾区辐射、打造西海岸重要支点,实现综合实力新跃升。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