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嫖失败了?”福建厦门,一男子在景区花9000元买了6斤海参,拿走2斤后,剩余的4斤让老板打包,寄回他老家,不料,半年后,男子拿着检测报告,将海参店老板告上了法庭,声称这是“三无产品”,要求老板10倍赔偿他90000元,可调查后,发现男子身份不简单,法院做出了这样的判决! 厦门鼓浪屿的海风里,总带着点海产干货的咸香。 一家开在景区附近的海产店老板怎么也想不到,半年前那笔看似寻常的海参买卖,会让自己站上被告席。 那天店里来了个叫小勇(化名)的客人,指着货架上的干海参问价。 听完报价,小勇没犹豫,直接要了6斤,算下来9000块。 他说自己是来旅游的,2斤当场带走,剩下4斤麻烦老板包邮寄回老家,还特意让老板把打包过程拍段视频发给他。 老板想着游客带特产图方便,顺手的事就答应了,踏踏实实按要求拍了视频,填了快递单。 半年后,法院传票突然寄到店里。 小勇说那些海参是"三无产品",拿着外省一家机构的检测报告,要求退9000块货款,再赔10倍,也就是9万块,外加600块检测费。 老板懵了,自己卖了这么多年海产,从没出过这种事。 更让他费解的是,当初拍的打包视频,这会儿成了对方手里的关键证据。 法庭上,小勇把剩下的海参都带来了,包括当场带走的2斤里没吃完的部分,还有那箱没拆封的快递。 他说可以随时重新检测,态度笃定。 法官调查时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小勇在福建好几个地方的法院都有官司,沿着海岸线一路买海参,手法如出一辙,买一批,带点走,剩下的寄回家,然后找检测机构,接着就起诉索赔。 裁判文书网上能查到49份和他有关的判决书,其中23份都判他赢了10倍赔偿。 最终法院判了,店家要退回小勇购买海参的钱,还要十倍赔偿小勇已经消耗的海参价钱1740元,小勇得把剩下的海参还回去。 理由是小勇正常消耗的海参数量只有一点,并且买6斤海参明显超出正常生活需要,他从检测完到起诉,压根没找店家沟通过,一看就是冲着索赔来的。 这案子一出来,不少人议论纷纷。 其中最有争议的,就是,打假牟利对不对。 支持的人觉得,就算是为了钱,能揪出不合格的食品,也是在帮大家扫清安全隐患。要是没人盯着那些黑心商家,说不定更多人要吃亏。 反对的人则认为,像小勇这样专门找商家漏洞,批量起诉牟利,已经偏离了维权的本意,变成了利用法律赚钱的生意,正经商家反而被搞得提心吊胆。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放到这个海参案里,界限就很清楚了。 店家确实有错,卖"三无"海参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该罚。 但法院只按合理消费量算赔偿,其实是在提醒,法律保护的是真正的消费者,不是把维权当生意做的人。 普通人家买海参,顶多一两斤,逢年过节送送亲戚,哪有人一次性买6斤的? 小勇心里打的什么算盘,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现在市面上像小勇这样的职业打假人不少,尤其盯着食品,保健品这些领域。 他们比普通消费者更懂法律条款,知道哪类商品容易出问题,怎么取证最有效,甚至清楚不同法院的判决倾向。 商家对这种人是又怕又恨,有时候明明不是故意卖问题商品,可能就是标签没贴规范,就被抓住把柄。 可话说回来,要是没有这些人的监督,会不会有更多商家心存侥幸? 有些过期食品换个标签接着卖,有些保健品吹得天花乱坠其实成分造假,普通消费者哪有精力去一一核实。 职业打假人虽然动机不纯,但客观上确实能逼着商家更规范。 但像小勇这样,把索赔当成牟利手段,一次买远超正常需求的商品,甚至可能故意诱导商家犯错,就已经偏离了打假的初衷。 这个海参案里,店家退了货款,说明法律不纵容不合格商品,小勇没拿到全额赔偿,说明法律也不鼓励过度牟利。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结果,既让犯错的商家付出代价,也让把打假当生意做的人知道,法律不是用来钻空子的工具。 说到底,消费者需要的是安全的商品,商家需要的是公平的经营环境。 职业打假人要是能守住底线,盯着那些明知故犯的不良商家,其实是好事。 可一旦越过底线,把维权变成牟利,那就难怪法院不支持了。 毕竟,谁也不想看到,本该保护消费者的法律,变成少数人赚钱的工具。 信息来源:台海网
“白嫖失败了?”福建厦门,一男子在景区花9000元买了6斤海参,拿走2斤后,剩余
星球拾光
2025-08-18 17:01: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