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萨日娜为能分到11平米房子,258元彩礼就嫁给同学潘军,婚后她被嫌弃长得丑,6年没戏拍,没想到潘军却说:“我找的是大学生,不是保姆,收拾家不是你该做的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萨日娜出生在一个充满艺术味道的家庭,家里不是导演就是编剧,从小就被舞台包围着,她的童年是在话剧团的后台度过的,常常一整天都蹲在舞台边,看演员们排戏,下了台就模仿他们的动作和语气,那时候她对“演戏”这件事没有清晰的概念,只觉得在台上被聚光灯照着是一种荣耀。 在同龄女孩还在为学业发愁时,17岁的萨日娜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刚进校门那会儿,她几乎每天都感受到压力,班里的同学一个个都很亮眼,五官立体、有镜头感,说话也有气场,相比之下,她显得有些“素”,中等的个子,圆润的脸蛋,穿着也不算出挑,她习惯性地坐在教室角落,听别人讨论角色和台词,偶尔会偷偷在角落里模仿。 在上戏的几年里,她从来没有让自己松懈,她知道自己不是天赋型的演员,所以就靠死磕,别人去逛街,她去排练厅练台词;别人聊电影,她一个人琢磨剧本,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她遇到了潘军——那个后来陪她走完整个低谷的人。 毕业后,两人来到北京,当时的他们没有任何背景,只能靠一点点积攒经验和积蓄谋生,为了节省房租,他们租了一间小屋,冬天靠热水袋取暖,夏天屋里闷得像蒸笼,那几年,萨日娜把简历递遍了北京的大大小小剧组,却换来一句又一句“你不适合我们这个角色”的回应,她不是没试过坚持,但现实一次次提醒她,这条路可能真不属于她。 潘军那边的事业倒是慢慢有了起色,他在话剧团里逐渐站稳了脚跟,陆续接到了有分量的角色,但每次回到家,看见萨日娜坐在缝纫机前修改道具衣服,或在厨房忙碌的背影,他的心情就沉甸甸的,她的生活仿佛被按了暂停键,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家庭琐事。 1991年,一个消息打破了这种平静,潘军的单位要分房,前提是要结婚,那时候,他们两个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到300元,结婚对很多人来说是爱情的延续,对他们而言,是生活的突破口,他们凑了258元,买了床垫和戒指,在没有亲戚朋友的见证下完成了婚礼,新家只有11平米,但他们把它打扫得干干净净,添置了从老家带来的桌椅,满眼都是对未来的希望。 但婚后并没有给萨日娜带来转机,她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角色,影视圈的门对她来说似乎永远只开了一条缝,她开始变得沉默,家务成了生活的全部内容,每天早起做饭、买菜、洗衣,看着窗外的阳光一寸寸洒进来,再一点点落下去,邻居偶尔投来的闲言碎语,她都装作没听见,但心里却越来越空。 机会终于在1995年出现,那年,有一个剧组正在筹备一部讲述治沙母亲的电视剧,条件艰苦,拍摄地在陕西靖边县的沙漠里,很多演员一听说要在沙漠里住上几个月就打了退堂鼓,萨日娜没有犹豫,她主动找到导演,表示愿意出演,她背起行囊,进了沙漠,住在村民家里,吃着粗粮,洗澡用的是从井里打出来的冷水,皮肤被晒脱皮、手心磨出血泡,但她始终没有退缩。 在那部戏里,她不再只是一个“等待机会”的人,而是一个用全部生命拥抱角色的演员,她学当地人熬粥、种树、唱民歌,所有的细节都被她记在心里,剧播出后,她的表演打动了无数观众,也让她第一次真正被“看见”。 之后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她的外形依旧不符合主流审美,很多角色她争取了很久才拿到,但她从不挑剔角色大小,只要能演,她就全情投入,为了演好一个农村母亲,她凌晨四点起床化妆,为了展现角色的衰老感,还要在脸上贴上特制的老年斑,有一次拍哭戏,她一连拍了十几条,眼泪干了就用眼药水继续拍。 这些年,她演了无数个母亲、妻子、邻居、工人,角色从不光鲜,但却都像极了生活里我们身边的人,她不靠流量、不靠炒作,也从不主动提起自己得过什么奖,她说得最多的,是“把戏演好”。 萨日娜的婚姻也与众不同,在她事业最难熬的那几年,是潘军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学做饭、织毛衣、接送孩子,甚至为了让她安心拍戏,主动退出了舞台,这段关系没有轰轰烈烈的浪漫,但却撑过了最难的时光,如今他们的生活早已不再局促,住着宽敞的房子,有了稳定的家庭节奏,但那枚当年买的8元钱的银戒指,仍被她好好地保存在首饰盒里。 很多人说她是“国民母亲”,但在那些角色背后,是一个曾经在沙漠里与风沙抗争,在剧组门外苦等机会的女人,她没有“主角脸”,却凭借一场场平凡的演出,成为了无数人心里的主角,她没有等奇迹降临,而是一次次在看不见的日子里,把命运扳回正轨,萨日娜的路,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信息来源:人民艺术家杂志---萨日娜|萨娘一出手,必是经典
1991年,萨日娜为能分到11平米房子,258元彩礼就嫁给同学潘军,婚后她被嫌弃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9 00:45: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