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盛夏七月,国家地质部的一支钻井队在河北完县进行勘探作业。当钻头深入地下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8-19 01:27:11

1993年盛夏七月,国家地质部的一支钻井队在河北完县进行勘探作业。当钻头深入地下117米时,井口突然喷涌出大量白色柔软组织的碎屑,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些"碎肉"中竟混着暗红色的"血水"! 【消息源自:《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典型案例》1995年地质出版社、《华北农村科学传播案例研究》2002年河北社科院】 王振国蹲在钻机旁,用满是老茧的手指捻起一撮红色泥土。七月的太阳烤得他后脖颈发烫,汗珠子顺着安全帽带子往下淌。"这土不对劲,"他扭头对正在记录数据的年轻技术员说,"告诉操作台,钻速降到每分钟15转。" 这是1993年夏天,河北完县杨各庄村东头的麦地已经龟裂得像老树皮。三个月前,国家地质部的调令把王振国从青海油田直接拽到这个旱得冒烟的地方。村里七十岁的李满仓第一次见到勘探队时,拄着枣木棍直摇头:"王队长,咱这儿祖祖辈辈打井,要能有水早挖出来了。" "老李头,这次咱们用科学仪器找水。"王振国拍了拍身旁的重力仪,铁疙瘩在烈日下泛着冷光。他没说出口的是,重力异常图上那个蓝色的凹陷区,像极了他八年前在唐山地震带见过的储水构造。 钻机轰鸣到第七天,变故来了。凌晨三点,值班的技术员小刘突然冲进临时帐篷:"王队!钻杆卡在117米,返上来的泥浆带血丝!"王振国一个激灵爬起来,手电筒光柱里,泥浆槽里飘着棉絮似的白渣,掺着诡异的铁锈红。 天亮后,消息像野火般窜遍全村。穿红袄的马三姑拍着大腿在井台边嚷嚷:"这是捅着地龙的心窝子啦!要拿黑狗血祭才行!"十几个老太太跟着她往钻探现场涌,挎篮里装着香烛纸钱。李满仓的孙子二柱蹲在拖拉机后斗上喊:"王叔,三姑说再钻要出人命!" "放屁!"王振国把安全帽往地上一摔,"那是地下水氧化铁......"话没说完就被七嘴八舌的议论淹没了。他看见人群最后面的李满仓吧嗒着旱烟袋,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将信将疑的光。 北京来的苏明教授是坐着县里唯一的吉普车赶到的。这个戴眼镜的瘦高个儿二话不说,抄起试管就取样。显微镜往临时搭建的木板台上一摆,围观的人群顿时安静了。"老乡们看好了,"苏明调整着目镜,"这些白丝是吃铁细菌,跟发面用的酵母是亲戚。"投影仪把放大的真菌图像投在晒谷场的白墙上,像一团团透明的棉花糖。 王振国突然抓起过滤后的水杯一饮而尽。"甜的!"他抹了把嘴,水珠顺着胡子滴在晒得发白的地质服上,"比唐河故道的浑水强多了!"李满仓颤巍巍接过杯子抿了一口,咂摸着嘴说:"还真是,没血腥味。" 三天后,新井位开钻的轰鸣声里,马三姑的香案早撤了个干净。王振国蹲在出水管旁,看着清冽的水流冲开浮土。李满仓拎着个搪瓷缸走过来:"王队长,给咱讲讲那吃铁的菌子?"老头儿耳朵上别着根铅笔,笔记本是从孙子作业本上撕的。 二十年后,杨各庄的那口井还在汩汩冒水。井台边的石碑上,"科学抗旱示范井"七个红字被太阳晒得发白。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每年春游都来这儿,听老师讲1993年那个夏天,讲显微镜怎么打败了香烛,讲铁锈色的水怎么救活了一季庄稼。而国家微生物馆的恒温柜里,编号T-930721的菌种标签上,还留着王振国用铅笔写的歪扭字迹:河北完县,117米,红水。

0 阅读:3308

评论列表

无名

无名

6
2025-08-19 02:42

典型AI文

老汤 回复 08-19 12:25
编得不错

张衡

张衡

6
2025-08-19 15:29

有记载的,是真事。当初各种猜测,有的说是地下巨大生物,有的说是太岁,老百姓很沸腾,还得最后科学解释。

用户10xxx89

用户10xxx89

2
2025-08-19 20:41

河北有完县吗?

蓝色天空

蓝色天空

2
2025-08-19 21:33

太岁

江南

江南

1
2025-08-19 19:54

我还以为是钻中太岁

猜你喜欢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