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突然宣布了,事关中美大豆交易! 8月17日深夜,环球时报援引英国《卫报

兰亭说事 2025-08-19 11:19:08

环球时报突然宣布了,事关中美大豆交易! 8月17日深夜,环球时报援引英国《卫报》报道,美国大豆农民在今年面临着巨大挑战,他们不仅要做好大豆降价的准备,甚至中国都不已经再去买他们的豆子,数以万计的豆子,将会烂在农田! 最近环球时报的一则消息,让中美大豆交易再次成为焦点。英国《卫报》8 月 17 日的报道里,美国中西部的豆农们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 田里的大豆即将成熟,却看不到买家的影子。 俄亥俄州的农场主布莱恩・哈贝奇站在金黄的豆田里,满脸愁容:“如果中国不买,这些豆子可能真的要烂在地里了。” 这种焦虑,在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阴云下,像瘟疫一样蔓延在美国豆农中间。 美国大豆产业正经历一场 “完美风暴”。首先是关税这把 “双刃剑”。2025 年 4 月,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 145% 关税后,中国立即反制,将美国大豆关税从 3% 提高到 97%。这让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瞬间失去竞争力。 原本每吨 400 美元的大豆,加上关税后价格飙升至近 800 美元,而巴西同品质大豆到岸价只需 550 美元。这种价差,让中国进口商毫不犹豫地转向南美。更要命的是,中国采购商今年 9 月、10 月的订单全部来自巴西,美国大豆在传统出口 “黄金窗口” 遭遇 “零订单”。 其次是气候的 “暴击”。今年美国中西部遭遇罕见洪涝,俄亥俄州的大豆种植比往年晚了半个月,病虫害肆虐。哈贝奇不得不花大价钱买丙烷烘干玉米,原本每亩能赚 200 美元的大豆,现在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显示,2025/26 年度美国大豆期末库存预计降至 2.9 亿蒲式耳,创三年新低,但这并非需求旺盛,而是出口受阻导致的积压。 最绝望的是市场信心的崩塌。美国大豆出口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份额已从 2017 年的 60% 暴跌至 22%。 曾经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 6000 万吨大豆,如今这个数字缩水到 2000 多万吨。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喊着 “让中国买四倍大豆” 时,芝加哥期货市场的交易员们却在冷笑 —— 他们清楚,中国已经建立起稳定的南美供应链,不可能再回头。 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中国展现出惊人的战略定力。早在 2018 年贸易战初期,中国就启动了大豆进口多元化战略。如今,巴西已成为中国大豆的 “压舱石”——2025 年预计供应 8200 万吨,占中国进口量的 75%。 更关键的是,中巴正在谈判一项互认农产品环境认证的协议,未来巴西大豆将贴上 “低碳” 标签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巩固其优势。阿根廷也不甘示弱,今年对华出口预计达 1100 万吨,两国还在探讨人民币结算机制,彻底绕开美元风险。 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对供应链安全的深刻考量。过去中国 70% 的大豆依赖进口,其中一半来自美国,这种 “鸡蛋放在一个篮子” 的风险在贸易战中暴露无遗。如今,通过与巴西签订每年 6000 万吨的长期供应协议,中国将 “巴西大豆” 变成了战略储备。 更让人振奋的是,国内大豆产能正在快速提升。2025 年国产大豆产量预计突破 2500 万吨,自给率从 15% 提高到 23%。黑龙江的豆田里,高油高蛋白的新品种正在推广,未来有望替代部分进口油用大豆。 关税的连锁反应远超想象。美国豆农的困境正在反噬其国内政治。特朗普政府虽然承诺未来十年提供 600 亿美元补贴,但这笔钱大多流向了大型农业企业,中小农户依然挣扎在破产边缘。 更讽刺的是,美国大豆出口暴跌导致全球豆价下跌,巴西、阿根廷反而成了最大赢家 —— 他们趁机扩大种植面积,抢占市场份额。2025 年巴西大豆产量预计达 1.69 亿吨,创历史新高,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美国的总产量。 对中国而言,虽然短期内进口成本上升了约 10%,但换来的是战略主动权。当美国试图用大豆作为贸易谈判筹码时,中国可以淡定回应:“我们有巴西、有阿根廷,还有国产大豆。” 这种底气,来自供应链的深度重构。 重要的是,中国正在推动 “大豆革命”—— 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将国产大豆的出油率从 18% 提高到 22%,逐步缩小与进口大豆的差距。 这场大豆博弈的结局,或许早已写在风中。美国豆农协会的弗吉尼亚・休斯顿说得很直白:“没有任何市场能替代中国。” 但现实是残酷的 —— 当中国在巴西投资建设大豆加工园区,当阿根廷的大豆通过中阿铁路直达中国港口,美国大豆的 “黄金时代” 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对中国来说,这场博弈教会我们一个道理:在全球化时代,真正的安全来自多元化的供应链和自主可控的技术。 当美国试图用关税筑起高墙时,中国早已架起了通往南美的桥梁。那些烂在田里的美国大豆,终将成为历史的注脚,见证一个时代的落幕。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兰亭说事

兰亭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