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瑞典没几个中国人待得住?这么说吧,在瑞典生活几个月,就算不疯也得抑郁。 瑞典的冬天能把人熬出内伤,尤其是往北走,像吕勒奥那样的地方,一天能见到太阳的时间也就3小时。 早上10点天刚蒙蒙亮,下午3点就黑透了,整个世界像被罩在暗格里。 到了夏天又反过来,太阳半夜都挂在天上,白夜把生物钟搅得一团乱。 中国人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哪经得住这么折腾? 时间长了,人没精神,情绪也跟着往下掉。 冬天不光黑,还冷得邪乎,暴风雪说来就来。 出门得裹上全套防寒装备,不然根本站不住脚,可那些装备价格高得离谱,一件厚外套能抵上小半个月工资。 雪下大了,公交地铁说停就停,新移民没车的话,连去超市买棵白菜都成难题。 更让人憋得慌的是安静,马路上半天见不着个人,走半小时能碰到一辆车就算运气好。 中国人习惯了街坊邻居热热闹闹,到这儿天天对着空街冷巷,孤独感能把人淹了。 再看人和人打交道这事儿,简直像隔着层冰。 瑞典人把“个人空间”看得比啥都重,邻居见了面最多点个头,想多说两句人家都得往后退半步。 有华人好心帮邻居铲雪,结果被人报警,说侵犯隐私。 中国人凑在一起聊天、串门是常事,到这儿全成了“不懂规矩”。 想交个本地朋友?难上加难。 就算是同学同事,一周能碰一次面就算亲近了,想深聊几句,人家总说“还有事”。 留学生到了瑞典,大多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融不进圈子。 职场上更别扭,开会时老板让提意见,华人认真说个改进办法,同事们都用看怪物的眼神瞅着,好像“出头”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 中国人习惯了为工作拼一把,偶尔加个班,却被劝“别破坏平衡”,时间长了,浑身劲儿没处使。 而瑞典超市里,8成东西都是凉的,黑麦面包硬得能当砖头,鲱鱼罐头打开能把人熏出眼泪。 想做顿中餐?难。 八角桂皮找不到,连块像样的火锅底料都得提前3个月从网上订,还得付高额运费。 冬天的西红柿能卖到64块一公斤,一小把挂面的价钱能在国内买一大袋。 不是华人娇气,实在是这饮食条件,把过日子的念想都磨没了。 月薪3万,扣完税到手就剩2万,租个像样的房子就得花掉一半,再加上电费——一度电3.3,比国内贵好几倍,还有天天要吃的菜、要喝的咖啡,30多块一杯,算下来月月紧巴巴。 更让人窝火的是找工作,就算你是名校毕业,经验满满,不会瑞典语,主流职场的门都摸不着,大多只能在中餐馆、旅行社打零工,挣得少,也看不到盼头。 这种显性的就业排斥,让不少华人空有一身本事却无处施展,成了瑞典华人生活困境中最现实的一环。 最让人心里堵得慌的,是那说不清道不明的隔阂。 瑞典餐馆晚上9点就关门,中国人习惯的深夜撸串、路边聊天,在这儿想都别想。 你跟他们说春节多热闹,他们就“哦”一声; 你讲火锅多香,他们皱着眉说“太辣”。 2018年瑞典电视台还播过辱华节目,至今想起来都让人不舒服。 走在街上,没人明着欺负你,但那眼神里的“你是外人”,比冬天的风还凉。 有人说瑞典福利好,免费教育、看病不花钱,可真到了需要的时候,非急诊得等87天,得了急性肠胃炎也得排好几周队。 这些福利看着光鲜,可抵不过天天吃不上顺口的饭、交不到能说上话的人、挣的钱不够花的难。 说到底,瑞典不是不好,只是它的好,跟中国人过日子的习惯拧着来。 就像一双漂亮的鞋,看着好看,穿在脚上却磨得满是血泡。 所以啊,不是中国人熬不住,实在是这日子过得太憋屈,没几个能长待的。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环球网2018年09月25日关于《瑞典为何突然从“天堂”坠落?》的报道
1950年,新中国首任驻瑞典大使耿飚,被瑞典军官轻蔑:“大使先生,您带过多少兵?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