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欧洲的老人很少卧病在床、浑身插满管子过完最后日子?有在德国待过的华人说,欧洲

思念绵延不绝 2025-08-19 11:55:05

为啥欧洲的老人很少卧病在床、浑身插满管子过完最后日子?有在德国待过的华人说,欧洲的老头老太太们,到了人生最后阶段,基本不会死乞白赖地靠机器拖着日子。很多人反而会挑个自己觉得舒坦的方式,平静地跟这个世界说再见,像是早就想好了怎么谢幕。 在欧洲,尤其是德国、荷兰这些国家,死亡被看作生命的自然终点,而非需要征服的敌人。德国缓和医疗医生陶惊涛提到,他见过的患者大多会提前签署意愿书,明确拒绝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这些极端抢救措施。 医疗体系的设计更是把“不折腾”刻进了基因。德国的缓和医疗病房里,肿瘤患者只占60%,剩下40%是心衰、肾衰等慢性病老人。这些病房可不是等死的地方,而是由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志愿者组成的团队,专门解决疼痛、吞咽困难等实际问题。比如语言治疗师会训练患者吞咽,避免插胃管;康复医生帮卧床老人活动关节,防止肌肉萎缩。 德国法律还规定缓和医疗医生必须是专科医生出身,先有五年以上临床经验才能转行,这意味着他们能精准判断哪些治疗纯属徒劳。 而且,欧洲人早就看透了“过度治疗=无底洞”的道理。荷兰2022年安乐死案例同比增长14%,但每例平均花费仅相当于ICU三天的费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把姑息治疗纳入医保,临终关怀机构每年服务超30万人,人均成本却比医院低40%。 反观美国,2020年临终前一个月的医疗支出占全年医疗总费用的25%,而欧洲国家普遍控制在15%以内。这种差异背后,是欧洲人对“性价比”的清醒认知,与其把钱砸在维持呼吸的机器上,不如花在缓解疼痛的吗啡泵和心理疏导上。 法律政策更是给“尊严死”开了绿灯,荷兰自2002年安乐死合法化后,2022年安乐死案例达7000多例,其中1至12岁绝症儿童也被纳入适用范围。比利时的情况类似,2022年安乐死人数同比增加近10%,且法律允许外籍人士申请。德国虽未开放安乐死,但缓和医疗病房和居家安宁疗护系统无缝衔接,患者可以在清醒时决定是否接受鼻饲、导尿等侵入性操作。这种选择权的下放,让老人避免了“被机器绑架”的命运。 不过,这事儿也有争议。荷兰近年出现医生为老年痴呆患者实施安乐死的案例,检方已展开刑事调查。但总体来看,欧洲的这套体系确实让多数老人避免了“插管求生”的痛苦。这种选择背后,是整个社会对“生命终点该有的样子”达成的共识,与其浑身插满管子在监护仪的滴答声中逝去,不如在家人陪伴下,听着音乐、闻着花香,平静地走完最后一程。

0 阅读:2

猜你喜欢

思念绵延不绝

思念绵延不绝

思念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