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李嘉诚用十年时间赌中国输,现在他自己输了。十年前李嘉诚认为中国不行,跑到了英国去,结果现在中国站得稳稳的,反倒是他栽了大跟头,最近长江集团把巴拿马港口九成股权卖给了贝莱德。 信源:新浪财经——出走十年:出售欧洲资产的李嘉诚 并未“杀回来” 2025年3月,一笔价值近230亿美元的协议悄然签订。97岁的李嘉诚,决定将他遍布全球的43个港口资产打包出售,而接盘的是美国资本巨头贝莱德财团,交易的核心是巴拿马运河两岸的港口。 这笔交易标志着一种流行了几十年的商业逻辑走到了尽头,而这个故事的主角也并非李嘉诚个人,而是一种试图脱离国家根基,在全球纯粹追逐利润的“脱锚资本”…… 2013到2015年间,长江集团进行了一场世纪大腾挪,从中国内地和香港撤出超过千亿港元资产,而这些资金的目的地很明确,就是当时被认为更安全、更稳定的英国。 李嘉诚买下了英国的电力、水务、电信等基础设施。这些资产看起来回报稳定,风险极低。然而,他似乎低估了时代的变数。英国脱欧带来了持续的经济冲击,增长陷入低迷,这些“安全”资产的投资回报远低于预期。 但就在他转身离开中国的十年里,他曾认为前景不明的中国内地,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GDP总量从9.6万亿美元增长至超过18万亿美元,实现了近乎翻倍的跨越。 更重要的是,他完美错过了中国产业升级带来的黄金浪潮。新能源汽车产量从每年不足两万辆,暴增到近千万辆的级别。同时光伏组件的产量更是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八成以上。这些领域诞生了巨大的财富机会都与他无关。 他用安全感,换掉了成长性,错过了整个时代赋予的机遇,是一次根本性的价值判断失误。如果说经济上的错判是投资失误,那么在地缘政治上的遭遇,则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困境。脱锚资本信奉的全球市场规则,正在被大国博弈的现实逻辑所覆盖。 2024年,长江集团在英国的电信业务,就因为所谓的“国家安全”审查而被迫退出或接受苛刻条件。同样,他持有的巴拿马港口合同,也遭到了巴拿马最高法院的合法性调查。西方标榜的市场契约精神,在涉及自身国家战略利益时,会毫不犹豫地让位于政治考量。 这次李嘉诚出售巴拿马港口,更是将这种困境推向了顶点。巴拿马运河是中国重要的贸易通道,每年约有3.5万艘中国货轮需要通过这里。将这处关键节点的港口控制权,转让给美国资本,无疑触动了多方的敏感神经。 消息传出后,长江集团的股价在短短11个交易日内下跌了14%,市值蒸发超过323亿港元。这种资本在全球博弈中,因缺乏坚实的国家后盾而显得异常脆弱,很容易成为各方力量挤压的对象。 李嘉诚的困境,最终宣告了他所信奉的“在商言商”的纯粹商业主义哲学在今天已经过时。在一个国家力量全面回归的时代,资本的价值不再只由财务报表定义。当然他的商业行为,引来了港澳办的发文批评,舆论也开始将他与坚守国内的任正非、曹德旺等人进行比较。这种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而现在,企业家的成功,不再被看作是孤立的商业行为,而是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结果。当资本试图扮演一个无国界的“国际公民”时,实际上也放弃了最重要的一道政治风险防火墙。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应对也体现了国家力量是如何重塑商业格局的。中国通过在斯里兰卡、吉布提等地布局新港口,同时积极开拓北极航道等方式,进行战略突围。北极航道已经开始分流巴拿马运河约30%的货运量。 回看这十年,李嘉诚输掉的不仅是数百亿的市值和战略性资产,更是其商业哲学与时代发展方向的背道而驰。这给所有跨国经营者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在一个主权和国家利益重新成为核心议题的世界里,资本的流动无法再天马行空。 任何商人都永远脱离不了国家、政治、民族,李嘉诚的这场豪赌,多么讽刺。
李嘉诚十年前开始大规模调整投资布局,将大量资金从中国转移到英国,如今十年过去,中
【7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