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卢比奥坐在福克斯演播室里,说了句把全场说哑的话:要是对中国开二级制裁

剑指天涯问录 2025-08-19 15:10:41

8月17日,卢比奥坐在福克斯演播室里,说了句把全场说哑的话:要是对中国开二级制裁,卡的是“俄罗斯原油输华”?不好意思,中国把原油炼成成品油再卖出去,全球还是得用,只是更贵。主持人张了几次嘴,最后选择沉默——因为这话残酷,但对。 这一下,把华盛顿在能源战里的尴尬照了个底朝天:印度先挨刀,25%关税已经落地;轮到中国,口风变成了“再研究”“暂缓90天”。理由不难懂——你可以在地图上画线,不能在市场里画线。原油是商品,炼油是产业链,成品油是全球公共品。你想堵中国这条口子,最后堵到的是欧洲的油枪、美国的通胀和股市的心跳。 更扎眼的一幕发生在6月G7加拿大峰会上。美国财政部长抛出对华“200%致命关税”,欧洲领导人集体低头沉默。外界觉得“冷场”,其实是“算账”。2024年中欧贸易额八千五百多亿欧元,德国车企35%的利润仰赖中国市场,奔驰已经公开提醒:关税是“最粗糙的工具”。粗糙的工具,砸到谁都疼——先疼盟友,再疼选票。 华盛顿的双重标准就这样摆在桌面上: — 对印度,先罚为敬。名义上叫“原则”,实操上是“成本最低的示范”。新德里也很诚实:有价差就买,关税来了再算账,进口不暂停。 — 对中国,能拖就拖。嘴上强硬,政策留缝。因为只要中国炼厂不停,汽油、柴油、航煤会继续从亚洲码头流向欧洲终端。你若硬掐欧洲的油路,它就用脚投票——不是投向美国,是投向现实。 卢比奥的那句“欧洲也在买气”并非抱怨,是提醒。俄气断得再快,替代建得没那么快;原油再脏,炼出来的产品没那么容易被政治清洗。你可以要求盟友“更一致”,但市场从不参与你的内政——它只认供需与价格。 为什么不敢对华动二级制裁?因为这回不是“技术制裁”,而是“地板价”。一旦动手,全球油价抬头,欧洲能源账单上扬,美国CPI再来一轮,选民脾气上来,华尔街跟着抖三抖。于是就有了卢比奥式的“诚实”:中国把油炼了再卖,制裁只会让所有买家多掏钱。说到底,能源不是道德作文,是算术。 这套以“二级制裁”威慑、以“关税预告”试探的打法,本质是三重平衡: — 对俄,保留封口条款,谈得拢就当筹码,谈不拢随时拿出来吓唬。 — 对华,放狠话留台阶,既要姿态,又要别把油价打炸。 — 对欧,给面子不背锅,让它自己在“价值”与“电价”之间做选择题。 印度的角色更像“可调参”。体量没到影响全球价格的级别,又想吃俄罗斯油的价差,于是最先被拉出来“示范”。有没有委屈?有。能不能反击?难。因为手里缺硬筹码:炼化规模不够、成品油外销通道不顺、对欧美的反制工具有限。地缘政治不发同情票,只看谁能让对方付更高的边际成本。 反观中国,几件事支撑了“沉默的筹码”: — 规模化炼化能力与出海通道,能把原油迅速变成全球商品; — 对欧的产业绑定,从汽车到机电,议价的是链,不是单个订单; — 市场吞吐与供应链韧性,决定了别人到底敢不敢“拍桌子”。 所以,中方一句“同包括俄罗斯在内开展正常经贸能源合作正当合法”,刀法不花,力道够用:讲规则,摆事实,不接情绪。 把镜头再拉远一点,这场“能源+关税”的叙事,正在被现实改写: — 二级制裁不是阀门,是放大器;你想卡谁,先把价格放大给全世界看。 — 关税不是安全带,是安全气囊;真撞上去,它会弹开保护你,但也把你自己憋得不轻。 — 产业脱钩不是开关,是拨盘;拨过头,灯不是更亮,是跳闸。 对我们来说,最该做的从来不是“回怼”,而是把系统跑稳: — 原油来源更多元、运力布局更合理、结算工具更顺手; — 炼化—化工—新材料纵向打穿,让“炼一桶油”产生更多非能源的附加值; — 对欧的利益绑定继续做厚,让“制裁中国=自损欧洲”的逻辑更可见。 你无法制裁一桶“已经变成全球商品”的油,就像你很难对一条互嵌的产业链随意下刀。刀落下去,疼的多半是拿刀的人。 最后,用最直白的三句收口: — 对华,留口子,是防通胀,不是讲道义。 — 对印,杀鸡儆猴,是做样子,不是解问题。 — 对欧,低头沉默,是算总账,不是没立场。 参考资料:《 外交部发言人就鲁比奥访问有关拉美国家期间涉华言论答记者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剑指天涯问录

剑指天涯问录

剑指天涯问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