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特朗普宣布了
8月17日,特朗普在自己社交平台上宣布“只要乌克兰不再惦记北约,并接受克里米亚永远离开,枪声明天就能停。”(央视新闻)像一颗震撼弹投向俄乌战场,也投向即将于18日举行的白宫欧洲峰会。
细看这份“价码”,其实只有两个关键词:克里米亚、北约。特朗普用一句“有些事从未改变”为克里米亚归属盖章,又把北约东扩视为冲突原罪,仿佛只要把这两颗钉子拔掉,战争的机器就会瞬间熄火。
然而,历史并不会如此轻易翻页。2014年之后,克里米亚已不仅是地图上的半岛,更是乌克兰国家认同的伤疤;北约也不仅是军事联盟,而是基辅对安全真空的本能填补。特朗普的算术,把复杂的民族情感与地缘恐惧简化成了交易。
再把镜头拉远,18日的白宫将迎来“史上最多欧洲领导人”。特朗普迫不及待称之为“美国的巨大荣誉”,言下之意是:欧洲的安全方向盘,已重新握在华盛顿手里。峰会尚未开始,特朗普已用这条帖子设下议题——你们是要继续流血,还是接受我给出的“止损线”?
在我看来,领土让步或许能在谈判桌上换来停火协议,却换不回被撕裂的社会记忆。克里米亚一旦“永久失去”,乌东地区的亲俄势力会否效仿?北约一旦对乌克兰关门,波罗的海三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焦虑源?和平,从来不是一道简单的减法题。
更深层的疑问在于,若这份方案真的落地,世界将第一次以“大国发推”的方式改写主权边界。下一次,当别的地区强国照猫画虎,国际社会还能拿出怎样的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