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英雄高凤英 高凤英1925年出生,家里很穷。父母都是辛苦拉扯日子的渔民,母亲

原上花绽放 2025-08-19 15:15:15

巾帼英雄高凤英 高凤英1925年出生,家里很穷。父母都是辛苦拉扯日子的渔民,母亲命苦,被当地的恶霸强拉去做奶娘,结果被折磨得生了病,没多久就去世了。父亲呢,在街上卖鱼的时候,被日伪军当成共产党密探,直接枪杀。你想想,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眼睁睁看着家被拆得七零八落,亲人一个个离去,那种绝望,换谁身上都得硬生生被逼大。 但更狠的是,她才13岁,就被送去做了“冲喜”的童养媳。那时候的农村,很多女孩命运就是这样,生不由己,连个选择的机会都没有。可偏偏,这样的女孩后来成了革命队伍里最坚硬的一块钢。 1944年,姜堰解放,高凤英第一时间加入革命,先是做双堡乡妇抗会主任。两年后,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说白了,那时候入党可不像现在递个申请书,更多是对信仰和牺牲的准备。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打过来,姜堰一度失守,她二话不说就报名参加了游击队。 她的出身帮了她一把。渔家孩子,水性好,身体灵巧,爬树、游泳、撑船,样样不在话下。在队里,她不仅能打仗,还照顾同志们。有人说,常常看到她帮炊事班挑水淘米,还给伤员缝被子。可别小看这些事,战场上,衣服被子就是命,水和饭能不能按时送到,决定着部队能不能撑下去。 那个时候,队里有个同乡的特务长,对她挺照顾的。某天夜里,这个男人偷偷递给她两枚金戒指,还劝她跟自己一起走,说找个安稳地方过日子。听起来挺诱人吧?可高凤英没糊涂,她连问戒指从哪来的,特务长支支吾吾说不清。她心里明白,这多半是贪污来的钱物。第二天天一亮,她就把这事原原本本地汇报,还把戒指交了上去。最后特务长受了处分。你说,这是不是有点“较真”?可正是这种“较真”,才让她在那种浑水摸鱼的年代里,站得更直。 1946年,新四军主力北撤,很多体弱干部和妇女都被安排到安全区去。可高凤英坚持留下。她成了队伍里唯一的女游击队员。想想看,那可不是拍电影,身边全是荷枪实弹的战斗,危险随时可能掉下来,可她没有退。 后来在胡家舍那一仗,她带人突围。前面是敌人机枪,后面是一条大河。退不得,前面又是火力网,她主动要求去吸引敌人火力,把大家往后掩护。最后,她果然把敌人骗到了河边,然后凭着过硬的水性,一口气游过河。活下来的人说起这事,都服了她的胆量。 但命运终究没有给她太多时间。1947年1月的一次伏击战,部队突围后,她腿部受伤,被安置在一位老大娘家。敌人查过两次,大娘都说她是亲闺女,还骗过去了。偏偏,就有叛徒带着人闯来,把她认了出来。 敌人吊她在屋梁上,抽耳光、用鞭子打全身。她昏过去了,醒来又是新的折磨。第二天早上,他们把她绑在树上,用烟头往脸上烫。高凤英的脸上很快布满了血泡,可她一句话没吐,死活不肯泄露党的机密。最后,敌人开枪,见她没倒下,又上去猛刺了三刀。22岁的高凤英,就这样牺牲了。 当时延安的《解放日报》专门写了社论,号召大家向她学习,还把她和刘胡兰并列。延安广播电台也播报了她的事迹。后来新华社记者孙振,冒着危险实地采访,把她的故事写成了长篇通讯。她的名字,第一次走出苏中水乡,传到了全国。 为什么这些姑娘,一个个那么年轻,却能选择那样的结局?高凤英不过22岁,按常理,她也许会成家,会生孩子,过上一辈子普通人的生活。但她没走那条路。她选的路,是随时可能掉进死亡里的革命路。 有人说,她们是为了信仰。也有人说,是因为仇恨。可在我看来,更大的动力,是她们从小看到的不公和苦难,让她们心里早就有了个答案——要去改,哪怕改的代价是命。 今天再去看,她的故事被写进了连环画,被评为江苏的“英雄模范人物”,她的名字挂在纪念馆里。她不是生来无所畏惧,她也会怕,也会痛。但她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她能拒绝金戒指的诱惑,她能坚持留在队伍里,她能一次次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 所以,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就很准确:“革命英雄高凤英,英勇杀敌为人民。舍身保国求解放,百姓闻之泪雨倾。”

0 阅读:26

猜你喜欢

原上花绽放

原上花绽放

原上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