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有一本令满朝文武都害怕的《百官行述》,就连皇子皇孙都恨不得将其毁掉,这样的东西,历史上真的有吗? 话说清朝康熙晚年,官场风气越来越差,贪污腐败成风。官员们升迁不靠本事,全凭上下打点,送礼拉关系成了家常便饭。这时候冒出个叫吴存礼的家伙,他从基层干起,一路爬到高位。吴存礼不是什么清官,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康熙中期在地方县衙混日子,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康熙四十八年,他升任四川布政使,那地方刚平定过乱子,他负责财政税收,顺手就从赋税里抠出点油水。私下里,他开始琢磨怎么往上爬,听说京城有位大学士爱古董,他就派人送去件瓷器,从此奏折批得顺溜。康熙五十年,转去云南当巡抚,那儿矿产多,他管着矿山开采,借机和矿主勾搭,收了不少好处。康熙五十五年,又去江苏做巡抚,江苏富裕,他管漕运,机会更多。康熙南巡时,他亲自迎驾,送上大批金银,康熙还夸他能干。吴存礼的官运亨通,全靠银子铺路,他结识的官员从地方到京城,大学士、总督、巡抚一个不落,甚至搭上皇子和太监。清朝官员俸禄低,七品知县一年才四十五两,总督也就一百八十两,他却大手笔送礼,积累起一张大网。康熙被蒙在鼓里,还觉得吴存礼是人才。吴存礼每年都记账,列出谁收了多少,藏得严实。这本册子成了他的护身符,但也埋下隐患。 这本贿赂账册,记录详尽,二百二十七人上榜,总银子四十四万两。这数目吓人,相当于无数官员一辈子工资。册子里有大学士、督抚、皇子、太监,覆盖朝野。官员们听说后,私下议论,生怕自己名字在上面。皇子们更慌,派人打探,想办法毁掉它。康熙时代,这册子帮吴存礼稳固位置,他靠它维护关系,康熙还夸他办事好。雍正上台后,风向变了,他要整顿吏治,这册子就成了铁证。账册的影响大,因为它暴露了整个官场的腐败链条,从地方到中央,从文官到皇室,无一幸免。吴存礼的做法典型,反映康熙晚年吏治松弛,国库空虚,只剩八百万两银子。雍正知道,非得重拳出击不可。 雍正二年,有人弹劾吴存礼,雍正下令查办。搜家时,找到那本册子,吴存礼的家人王国玺招供一切。雍正亲自翻看,圈出名字,一一核实。牵连者多,官员们被抓的抓,贬的贬。吴存礼革职下狱,雍正三年以贪污罪处死,他家产抄没,银子充公。这案子震动朝堂,许多官员落马,包括一些皇亲。雍正借此推动改革,整顿亏空,清理贪腐。他的反腐不手软,连兄弟都不放过,确保清朝稳定。吴存礼的结局警示大家,贪污总有东窗事发那天。这事推动雍正新政,官场风气暂时好转。历史上,吴存礼的账册就像电视剧里的《百官行述》,让人闻风丧胆。它揭示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本质,雍正的反腐虽严厉,但也暴露了体制问题。现实中,这样的账册提醒我们,权力监督多重要。吴存礼不是孤例,清朝其他贪官也类似,但他的册子最出名,因为规模大,牵扯广。雍正的做法接地气,他知道光靠道德说教没用,得用实打实的惩罚。康熙晚年宽松,导致问题堆积,雍正接手后,花大力气清理。国库从八百万两起步,雍正通过摊丁入亩等政策,逐步充实。这案子也影响后世,提醒掌权者警惕腐败链条。吴存礼的升迁路,靠银子一步步铺成,但最终崩盘。账册的细节,显示他送礼有计划,年年记账,像个商人。雍正查案时,铁面无私,不讲情面。这反映清朝中期的政治生态,皇帝要平衡各方,但腐败侵蚀根基。吴存礼案后,官员们收敛许多,雍正的密折制度也加强监督。
《雍正王朝》里有一本令满朝文武都害怕的《百官行述》,就连皇子皇孙都恨不得将其毁掉
杰彦评娱乐
2025-08-19 15:17:55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