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想在双普会谈时炸克里米亚大桥一点都不奇怪,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国家不希望这场战争停止。
最近几年,每当俄乌关系即将缓和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爆炸性的事件发生,从而让俄乌即将缓和的局势再一次紧张起来,不一样的是,这一回,俄罗斯提前将苗头按了下来。
2022 年 3 月,俄乌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多轮谈判,接近达成包括乌克兰中立地位、克里米亚地位冻结等内容的框架协议。但 4 月 3 日曝光的布恰平民死亡事件彻底扭转局势 —— 乌克兰公布的照片显示数百具平民尸体横陈街头,部分双手被反绑。尽管俄方坚称事件系摆拍,且撤离时间与照片时间存在矛盾,但西方国家迅速启动外交战:欧盟驱逐 200 余名俄外交官,美国宣布禁止俄能源进口,联合国大会暂停俄人权理事会资格。这一事件不仅导致谈判破裂,更使乌克兰国内主战派占据上风,泽连斯基此后多次强调「必须收复所有领土」。
2022 年 10 月,正当西方推动 “以领土换和平” 的方案时,克里米亚大桥发生剧烈爆炸,铁路与公路桥面严重受损。这座连接俄本土与克里米亚的 “陆桥”,不仅是后勤命脉,更是俄主权宣示的象征。爆炸发生前,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曾暗示 “乌克兰可能摧毁大桥”,乌总统顾问也公开称其为 “合法军事目标”。事件发生后,俄联邦侦查委员会将其定性为 “恐怖袭击”,随后对乌全境发动大规模导弹袭击,基辅、利沃夫等城市的能源设施遭重创。这一事件标志着冲突从常规军事对抗向 “关键基础设施破坏” 的维度升级,双方在 “以战促谈” 与 “以谈止战” 之间的摇摆彻底偏向前者。
2023 年 5 月,当国际社会呼吁双方利用夏季休战期重启对话时,两架无人机凌晨突袭克里姆林宫,其中一架在总统官邸穹顶上方爆炸。俄方迅速将事件定性为 “刺杀普京的恐怖行动”,俄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宣称 “不能与泽连斯基政权谈判”,梅德韦杰夫更直言需 “肉体消灭乌领导层”。尽管乌方否认参与并质疑事件真实性,但俄情报部门指控行动由美乌联合策划,并以此为由扩大对乌军事打击范围。此次袭击暴露了俄防空体系对 “低慢小” 目标的防御漏洞,更引发俄罗斯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使得任何形式的妥协都被视为 “示弱”。
2024 年 8 月,乌军对俄库尔斯克州发动越境突袭,宣称控制 1250 平方公里土地。这一行动发生在美俄秘密接触讨论 “分阶段停火” 的敏感时期。俄方迅速组建三个集团军反攻,并利用本土作战优势逐步收复失地。此次突袭打破了 “冲突仅限于乌克兰境内” 的默契,促使俄罗斯将战争目标从 “顿巴斯独立” 升级为 “削弱乌克兰国家能力”。当西方因内部分歧削减对乌援助时,俄通过伊朗无人机、朝鲜炮弹与本国产能的互补,持续压制乌军反攻能力,进一步巩固了战场主动权。
这些事件的共性在于,它们往往发生在双方力量对比出现微妙变化、国际调停出现窗口期的时刻。无论是布恰事件的舆论操控,还是扎波罗热核电站的核讹诈,本质上都是 “以非对称手段弥补战场劣势” 的策略选择。而俄罗斯凭借广袤的战略纵深、工业动员能力与民族凝聚力,总能在危机中重塑优势,将冲突导向对己有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