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突破!突破! 中国有了自己的光刻机! 全国首台国产商业电子束光刻机“羲之”在杭州出炉,其精度比肩国际主流设备,标志着量子芯片研发从此有了“中国刻刀”。 以前,高端电子束光刻机全被日本、德国、美国的公司垄断,一台机器要好几百万美元,还经常被限制出口。 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如中科大、之江实验室,此前想买芯片却求而不得,芯片研发进度屡被耽搁。如今“羲之”问世,技术指标达标且价格低于国外,国内企业与机构终能用上国货了。 “羲之”用的是100千伏的高能电子束,直接在硅片上“手写”电路图案,不用像传统光刻机那样先做“模板”,它的分辨率能达到0.6纳米,刻出来的线路最细只有8纳米,和国际主流设备差不多。 更厉害的是,如果设计有问题,研发人员当天就能修改,效率比传统光刻机高好几倍!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团队已经用类似技术,在碳化硅片上做出了量子光源,为量子通信铺平了路。 “羲之”不是要取代EUV光刻机,而是专注高精度、小批量的需求,比如量子芯片研发,它能快速验证设计。 在先进封装领域,它支持2.5D/3D芯片堆叠,让芯片性能更强;还能给DUV/EUV光刻机做“模板”,是光刻产业链的关键一环,华为海思、之江实验室这些单位已经和它合作,量子芯片的研发周期大大缩短。 “羲之”的商业化,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比如博众精工研发的电子源、高压电源,已经用在光刻机,路维光电也在攻克光刻胶等材料难题。 长三角还成立了“光刻设备产业联盟”,整合资源,目标2026年建成完全自主的电子束光刻机生产线。 看到“羲之”的新闻,突然想起2018年中兴被制裁时,国内芯片产业“缺芯少魂”的尴尬。 那时候,连一块高端芯片都造不出来,更别说光刻机这种“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了,但这才几年?咱们不仅实现了28纳米光刻机的量产,还在电子束、纳米压印这些新路线上杀出一条血路。 未来随着多束电子束、国产光刻胶等技术的突破,中国在先进封装、量子芯片这些领域,完全有可能“弯道超车”,当“羲之”的电子束在硅片上刻下第一个量子电路时,它刻下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个民族走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底气。 这场关于“光”的竞赛,中国曾经是追赶者,现在已经是并跑者,甚至在某些领域成了领跑者,谁说咱们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这次,咱们要自己定义规则!
突破!突破!突破! 中国有了自己的光刻机! 全国首台国产商业电子束光刻机“羲
掘密探索
2025-08-19 15:41:4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