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度日的人少之又少,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这里,他们更愿意用仅剩的时间去享受剩下的时光,死的时候没有一丝犹豫! 欧洲人对“死得有尊严”这事儿,简直到了“较真”的地步,德国法律明明白白写着:患者有权拒绝没用的治疗,超过六成的老人直接表态“别拿机器吊着我的命!” 荷兰更狠,85%的临终病人选择在家安安静静地走,而不是被推进ICU抢救,为啥?因为他们打心底里觉得:死不是啥忌讳事儿,就是生命到头了,自然该歇了。 欧洲老人能这么“潇洒”,说白了,是因为兜里有钱,心里不慌,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能报销90%的护理费,老人不用怕“治个病把家底掏空”。 英国的NHS系统提供免费临终关怀,患者在家就能享受专业护理;北欧国家更绝,直接把“怎么面对死亡”写进公民教育课,教普通人怎么陪临终的人走完最后一程。 反观咱们这儿,医疗商业化太严重,“过度治疗”成了常态,ICU住一天,可能抵得上普通人一个月工资,家属常因为“怕后悔”“怕被骂不孝”,咬着牙继续治,哪怕病人已经没意识了,这种“钱+道德”的双重压力,让好多老人不得不在病床上“耗”到最后一口气。 在欧洲,老人和子女的关系更像“平等搭档”,父母不会要求子女“砸锅卖铁”给自己续命,子女也不会用“孝顺”绑架父母的选择。 可在咱们这儿,家庭关系更讲究“代际责任”,子女常因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选择“不惜一切代价”延长父母生命,哪怕这代价是让父母疼得直哼哼,自己也被钱和愧疚压得喘不过气,这种文化差异,让中西方老人在“怎么死”这件事上,彻底走了两条路。 作为旁观者,我既理解咱们这儿“尽孝”的深情,也佩服欧洲老人“死得痛快”的勇气,但说到底,生命的尊严,不该被文化、钱或者道德绑架。 咱们这儿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可“赖活”的苦,谁受谁知道——病人被机器捆着,家属被钱和愧疚压垮,最后连句“再见”都来不及说。 欧洲那边呢,老人能自己选“怎么走”,社会用制度保驾护航,家庭用尊重成全选择,这不就是更高级的文明吗? 当然欧洲模式也不是十全十美,有人骂“尊严死亡”是放弃弱势群体,可数据摆在那儿:德国的临终关怀覆盖率比好多国家都高,老人走的时候痛苦指数更低,这说明,尊重选择和保障权益,完全能一块儿办到。 说白了,真正的进步不是争论“该不该赖在病床上”,而是让每个老人都能在最后关头说:“我想这样走,”毕竟活着重要,可怎么走,同样重要。
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
掘密探索
2025-08-19 15:41:40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