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一名黑衣人来到谭家湾村,找到谭福全,掏出8000元说:“把那条‘金蚕’卖给我,这些钱就是你的。”谭福全顿时目瞪口呆,他抹了抹嘴角,艰难地摇了摇头,不曾想,黑衣人又掏出12000元,谭福全见状,脑海一片空白。 在陕西石泉县的池河镇谭家湾村,谭福全是个典型的农村汉子,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那时候村里人靠山吃山,家家户户种地养蚕过日子。他从小帮父母干农活,长大后娶媳妇生了三个娃,长子谭可军、二女儿谭可春、三女儿谭可菊,一家子挤在土坯房里,日子紧巴巴的。池河是当地有名的淘金河,农闲时很多人去河边挖沙子找金沙补贴家用。1984年腊月二十,谭福全领着仨娃到河岸边挖了个两米深的坑淘金,二女儿谭可春在沙篓里捡到个金色蚕状东西,还带几枚五铢钱。他拿回家后,全家当宝贝藏起来,邻居们听说后过来瞧,有人说这是金的,有人怀疑镀层。 他没急着卖,搁在柜子里几个月。村里人世代养蚕,谭福全也一样,早起摘桑叶喂蚕,卖茧子换钱买粮。那个年代,农村收入低,他除了种地,还得想办法多挣点,河边淘金成了重要来源。谭福全没啥文化,但手脚勤快,一家子靠他支撑。捡到那东西后,村里传得沸沸扬扬,他开始琢磨这玩意儿来历,但路费贵,先放着没动。 石泉县蚕桑业发达,从西周就有记载,谭福全家也参与其中,蚕丝是当地经济支柱。他继续日常劳作,修农具、耕田地,生活简单重复。谭福全的发现其实源于池河的金沙资源,当地人常年淘金,偶尔出土古物。他把蚕状物当宝贝,偶尔拿出来看,但没外出鉴定。村子偏僻,交通不便,去趟县城都费劲,更别说省城。 谭福全一家就这样守着那东西,日子照旧过着。石泉被叫金蚕之乡,谭福全的举动后来影响了当地产业发展。 1985年9月,一个文物贩子听说谭福全捡到宝贝,晚上跑到他家,先甩出8000块要买那金蚕。谭福全没答应,贩子又加到两万,他还是推回去。那个年代,两万块对农村人来说是巨款,能盖房娶媳妇,但谭福全觉得这东西不简单,没轻易出手。贩子走后,他越想越不对劲,第二天从堂妹谭福兰那儿借50块钱当路费,揣着金蚕坐车去西安找陕西省博物馆鉴定。博物馆专家一看,说这是西汉时期的鎏金铜蚕,国内头一回发现。 谭福全二话不说,直接捐给了国家,没要一分钱。专家鉴定这蚕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高1.8厘米,重10克,红铜铸造,外层鎏金,工艺精细,有九个腹节,胸足腹足全,头部像吐丝。鎏金技术从战国开始,中国独创,先融金汞涂抹,再加热留金层。古书里提到金蚕常作随葬品,像《邺中记》说齐桓公墓有金蚕,《述异记》讲吴王阖闾墓有金蚕玉燕,《太平御览》记秦始皇陵有金蚕三十箱。这东西出土伴五铢钱,确认西汉年代。 谭福全的拒绝贩子收购,体现了普通农民的觉悟,避免文物流失。博物馆领导知道他借钱来,给了点奖励当返程费。他就这样把宝贝交给国家,没多想。贩子是典型的文物倒卖者,那时候这类人不少,专盯农村出土的东西。谭福全的选择保住了国宝,也让石泉蚕桑历史往前推到汉代。池河出土这蚕,证明当地早有丝织业,是丝绸之路的实证。 捐献后,鎏金铜蚕成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级文物,放在展厅供人参观。专家研究它为丝绸之路提供资料,证明汉代蚕桑丝织技术和鎏金工艺发达。石泉县借此发展蚕桑产业,建金蚕小镇,推广文化旅游,当地经济上台阶。 鎏金铜蚕如今是网红文物,吸引学者和游客研究汉代历史。它不光是件东西,还代表中国蚕桑文化的传承。
1985年,一名黑衣人来到谭家湾村,找到谭福全,掏出8000元说:“把那条‘金蚕
青山绿水留长江
2025-08-19 15:44:32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