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赖清德说,对岸称“中国台湾省”,说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如此“并吞”台湾“主

阿秋手作 2025-08-19 15:52:39

[微风]赖清德说,对岸称“中国台湾省”,说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如此“并吞”台湾“主权”,是“境外敌对势力”。在台海两岸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下,一位台湾地区领导人突然抛出惊人言论,将对岸称为“境外敌对势力”,声称其吞并台湾主权,这究竟是政治把戏还是危机信号? 台海两岸正在上演一出奇特的景象,一边是赖清德将大陆定义为“境外敌对势力”,言辞激烈;另一边是近三千亿美元的年贸易额和每年数百万人次的往来,联系紧密,这种言语和现实的巨大脱节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将对岸描绘成一个纯粹的“境外敌对势力”是一种服务于特定政治目标的语言策略,它通过选择性的词汇将复杂的历史与血缘问题简化为一种外部威胁。 比如将统一进程形容为“公司并购”,这种说法巧妙地抽离了其中所有的文化与情感连结,只剩下冰冷的商业吞并逻辑,这让对抗听起来更加理所当然,因为它抹去了任何同根同源的背景,只留下了赤裸裸的利益冲突。 为了让这套说法站得住脚,还需要在法理和理论上寻找支撑,于是,联合国2758号决议被重新解读,声称其并未决定台湾的归属,同时,反复强调台湾具备领土、人民、政府等要素,试图以此构建一个独立的“国家”叙事。 这套语言策略并非孤立存在,它配合着教育与文化领域的“去中国化”政策,通过修改历史教科书,削弱与大陆的历史文化连结,其长远目标是塑造一种全新的身份认同,从根本上切断两岸的文化纽带。 这种做法最直接的政治功能显而易见:在选举期间通过“抗中保台”的口号动员支持者,同时,将公众的视线从岛内经济放缓、物价上涨、就业困难等棘手的内部问题上,转移到一个清晰的外部敌人身上。 政治口号喊得再响也无法改变根植于现实的紧密联系,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和深厚的文化渊源,持续地对“敌对”叙事构成挑战。 最直观的证据来自数据,2024年两岸贸易额接近三千亿美元,每年的人员往来超过四百四十万人次,如此庞大的经济交融意味着任何形式的“脱钩”都会给台湾经济带来难以承受的冲击,台湾的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大陆这个广阔的市场,这是商界公开的秘密。 民众的真实意愿也与激进的政治言论存在温差,例如,对于“双城论坛”这类旨在促进两岸城市交流合作的项目,台北市民的支持率一直很高,这表明普通民众更关心的是务实的合作与发展,而非意识形态的对抗。 比经济联系更难割裂的是深植于血脉的文化纽带,两岸民众共同信奉妈祖,在清明节祭拜共同的祖先,庆祝同样的传统节日。 这些融入日常生活的习俗,其生命力远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更为顽强,大陆方面也持续推出各类惠台措施,吸引台湾青年来创业和就业,主动加深这种现实层面的融合。 任何政治叙事最终都要在现实的力量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两岸悬殊的实力差距和稳固的国际政治格局,为任何激进的言论划下了一条清晰的红线。 首先是硬实力的巨大差距,大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和军事力量都已达到新的高度,拥有航空母舰和先进两栖攻击舰的解放军已经形成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解放军军机军舰的常态化的绕台巡航更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一种时刻存在的、可感知的威慑。 其次是国际法理与外交格局的约束,大陆方面始终坚持,《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文件已经从法理上确立了台湾的归属,“一个中国”原则是当前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超过一百个国家承认这一点,这使得“台独”叙事在国际上始终处于孤立地位,难以获得广泛支持。 作为最重要的外部因素,美国的角色也充满矛盾,尽管美国持续打“台湾牌”,但其官方立场仍坚守“一个中国政策”,美国内部关于“弃台论”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说明,将安全完全寄托于外部支持是极其脆弱的。 这种对外部力量的高度依赖和不安全感,反而可能刺激一些激进派做出更危险的表态,以求获得关注,但这恰恰暴露了其战略上的被动。 说到底,台海问题的核心矛盾就是一种试图割裂两岸的政治言论,与双方在经济、文化和地缘上无法分割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这种言语与现实的撕裂不仅加剧了区域的紧张局势,也让解决岛内民众真正关心的民生问题一再被推迟,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任何脱离了客观现实的政治叙事最终都可能被现实本身所修正,而这个修正过程的代价,将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共同承担。

0 阅读:96

猜你喜欢

阿秋手作

阿秋手作

一个喜欢手工的业余小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