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秋天,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敲开了周总理办公室的大门。没想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周,你十年前答应过我的事,还算数吗?” 马海德打小就对医学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成年后,马海德进入瑞士日内瓦大学学习医学,在陌生的语言环境和拮据的经济条件下,马海德依然坚持。 经过多年努力,马海德最终获得了医学博士的学位,这一成就使马海德走在同龄人前列,也为未来的选择铺下道路。 博士毕业后,马海德本可以在欧洲或美国谋求稳定的职位,但马海德没有选择安逸,而是决定去往最需要医疗的地方,1933年,马海德来到上海,准备考察和研究热带病。 在上海,马海德很快发现了,繁华背后是大量贫困与疾病,马海德每天接触的患者,大多无力支付医疗费用。 许多人因缺乏治疗而失去生命,这一切深深触动了马海德,并致使他决定留下,而不是像同来的同学那样离开。 在上海期间,马海德结识了宋庆龄,并逐渐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以及革命运动,1936年,宋庆龄安排马海德陪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前往陕北。 马海德随行的理由很明确:革命根据地医疗条件恶劣,随行医生至关重要,经历重重封锁,马海德和斯诺终于到达保安。 在陕北,马海德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毛主席与周总理的谈话让马海德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坚定的理想与信念。 白天,马海德为根据地军民治病,晚上则与斯诺一起采访,几个月的生活,使马海德对这片土地的未来有了全新的认识。 当斯诺准备离开时,马海德选择留下,马海德要求斯诺在报道中不要写下自己的名字,因为马海德要继续在中国共产党身边工作。 自此,乔治·海德姆这个名字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只留下了马海德这个称呼,在延安,马海德不仅治病救人,还修理器械,甚至帮助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战士和百姓称呼马海德为“马大夫”。 在这里,马海德遇见了自己的妻子,两人相识不久便相爱,1940年正式结婚,婚姻使马海德更加坚定要把一生留在中国。 1945年抗战胜利后,马海德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马海德登上天安门城楼见证开国大典。 周总理为马海德签署入籍文件,兑现十年前的承诺,马海德正式成为中国公民,国家曾准备以“外国专家”的标准给予马海德高薪和洋房,马海德拒绝了。 马海德坚称自己是中国人,而不是外国专家,最终,马海德选择住在简陋的四合院中,建国初期,中国社会中性病流行,成为公共卫生的重大隐患。 马海德担任卫生部顾问,带头开展性病防治工作,马海德每年大半时间都在边疆和农村奔走,进入蒙古包、破庙,寻找患者,当地百姓对抽血检查心存畏惧,马海德便当场在自己手臂上示范。 多年努力后,1964年,中国宣布基本消灭性病,这一成果与马海德的坚持密不可分,与此同时,长期劳累和奔波使马海德健康受损,胃被切除大部分。 在工作中,马海德注意到麻风病人常被社会遗忘和隔离,马海德提出麻风病完全可以治疗,不应歧视患者,马海德把全部精力投入麻风病防治,提出在2000年前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 即便在特殊年代遭遇误解和打击,马海德依然没有离开中国,即使有人劝他回到美国,马海德始终坚持自己是中国人。 进入晚年,马海德确诊前列腺癌,从1985年起,马海德先后接受八次大手术,但马海德依旧奔走国内外,为麻风病防治筹集资金,1988年,马海德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马海德出生于美国,成长于移民家庭,最终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中国,他完成了医生的职责,也完成了对信仰的坚守,从上海到延安,从新中国成立到疾病防治,马海德始终站在中国百姓一侧。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据国务院一些老同志回忆,周总理在世时,每逢他召集国务院全体会议、常务会议,以及临
【46评论】【1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