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我军顶级的军事天才只有一人,他打的仗,即使别人复盘也打不出来,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打了无数场战役,开国元帅十人,开国上将,中将更是数不胜数,但是我军最为顶级的军事天才,只有一人,他指挥的仗,就是让别人来当事后诸葛亮,对照着来做复盘,基本上也没有几个人可以打出来,这个人,就是伟大的毛主席。 (参考资料:2017-06-18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毛泽东兵法的独特意境) 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不是书斋里的玄妙理论,也不是一堆孤立的战术技巧,它是在中国革命的血与火中,一步步摸索、验证、总结出来的制胜方法。 这套方法的核心,就是一种看待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思维,即在看似对立的矛盾中找到统一,从而掌握主动。 这种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唯物主义的土壤里,它要求指挥员必须绝对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任何军事行动的正确流程,都始于对敌我双方情况的周密侦察,经过深入的思索,形成清醒的判断,再下定决心,最后才是具体的部署。 朱德元帅曾总结过红军的用兵原则:有什么样的武器,面对什么样的敌人,在什么样的时间和地点,就打什么样的仗,这背后是一种极致的求实精神。 战争的规律并非凭空想象,而是隐藏在敌我双方的客观现实里,需要人去发现和把握。 但仅仅发现规律还不够,因为战场瞬息万变,规律本身也在发展,这就要求指挥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审时度势”,把普遍的军事原则和具体的战场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这种灵活,绝非鲁莽,而是在深刻洞察现实基础上的果敢行动。 从弱小走向胜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革命队伍曾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在无数次胜利和失败的教训中,才最终找到了让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方向。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不断碰撞、磨合、最终达成统一的生动体现。 一场战争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任何局部的行动都必须服务于全局的利益,毛主席反复强调,指挥员心中必须装着全局,否则下的每一步都可能是错的,对全局的关照程度,直接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走向。 这种从宏观层面把握战争趋势的信心,孕育了“战略上藐视敌人”的胆魄,即便敌人在装备和人数上占有优势,但从长远和全局看,只要我们代表了正确的方向,就一定能战胜它,这是在战略层面敢于“以一当十”的底气来源。 然而,战略上的宏大视野,必须与战术上的精打细算紧密结合,在每一次具体的战斗中,则要反过来,极度“重视敌人”,要求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形成局部上的“以十当一”,确保每一仗都有把握打赢,积小胜为大胜。 这种思维方式,催生了一系列充满张力的作战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就是典型的例子,它在战术上灵活多变,目的却是为了在战略上消耗敌人、壮大自己。 所谓“积极防御”,也并非消极挨打,其核心就在于防御之中始终蕴含着反攻的准备和时机。 在武器和人的关系上,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完成了一次根本性的升华,它从不否认武器的重要性,承认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有什么枪打什么仗”,这是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绝非空谈精神万能。 但它又旗帜鲜明地指出,武器装备并非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因素,人才是,这里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被动员和组织起来的、拥有共同信念的人民群众。 这正是“人民战争”理论的坚实基础,也是它与所有旧军事学说的根本区别。 战争最深厚的力量,根植于民众之中。当军队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就能形成一道任何先进武器都无法摧毁的铜墙铁壁。 人民的支持,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物资和情报,这种独特的优势,是单纯依靠武器装备的军队无法比拟的。 “兵民是胜利之本”,这句朴素的话道出了制胜的终极密码,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通过激发和依靠人民群众这一无限的力量源泉,去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这正是在物质与精神这对矛盾中,寻求到的更高层次的辩证统一。 回看这套军事思想,可以发现它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体系,它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充满了科学性和人民性,刘伯承元帅曾评价它,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最先进的军事科学。 它的高明之处,在于总能在两难中找到出路,在矛盾中发现机遇,这种思维方式,或许早已超越了军事范畴,为我们今天如何面对复杂问题,提供了一份深刻的启示。
这不是天才是什么?????
【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