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毛主席的高参?伟人:古有孙子,今有郭子,此人水平不亚于我。郭化若,毛主席身边的高参,那么,此人到底做了什么,能够让主席留下这么深的印象,给出这么高的赞誉呢?实际上,郭化若算是抗日游击战跟持久战理论的推动者,他的出身虽然贫寒,可却称得上书香之家,虽然因为学费问题途中辍学,但在一众大头兵的年代,称得上知识分子了。 不得不说,他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虽然离开了校园,可一直没忘记丰富自己的学识,在黄埔军校求学期间通读哲学跟军事理论著作,算是积累了不少理论层面的知识。 而来到30年代,他先后在红军大学跟中央党校学习,并成功担任编译处的工作,可以说将自己一身所学用到了刀刃上,在文员的工作上付出很多,而当时能够执笔写字的人都不多。 更别说还是执笔写字谈哲学的人了,我们要知道,当时组建红军队伍,最为关键的就是思想引领,这正好是郭化若发挥的领域,因此,在抗战初期,他就写下了不少文章。 分别对马克思主义跟中国革命历程进行分析整合,通过数月整理,将游击战争战略写了下来,让不少将士懂得了战术、战略,增加了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同时他也是毛主席的笔杆子。 通过数年的解析,郭化若将各类哲学问题引入了中国具体情景,并多次在国内的哲学会议上提出探讨,并在十年后获得了“毛主席军事辩证法研究第一人”的称号。 另外,我们要知道的是,这位儒将,本身还在莫斯科炮兵学校参与过学习,可谓是能文能武,红军长征过后,局势稍微稳定,郭化若才开始担任教学工作,毛主席也十分看重他的意见。 只不过中间组建炮兵学校,将郭化若从步兵学校调走,然后他开始在军事辩证法上进行钻研,希望借此给军事领域带来更多好的助益,结果也符合期待,只能说他在军事理论上天赋很高。 不论是步兵还是炮兵,都从郭化若这里获得了一些启示,而毛主席跟郭化若产生交集实际上是九大之后,郭化若担任了参谋处处长,正式成为了毛主席手底下最看重的军师人物。 而且通过抗日战争期间对《孙子兵法》的解读,获得不少赞誉,甚至带动了内部官兵开始转向各类战略部署,到了1946年,郭化若主动请缨来到山东地区参与战事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至于到了1955年授衔的时候,有人直接把他标到了上将名单,郭化若得知后立即找到了毛主席,希望把他的名字划掉,这才变成了开国中将郭化若,属实是一桩美谈。 整体来看,郭化若对军队早期建设乃至思想引领改革起到了关键作用,也难怪毛主席给出“今有郭子”的评价了,我们也希望后来者能够继承这些前辈的意志,拿出相应的成果。 参考资料: 郭化若:毛泽东的“军事高参”丨党史纵横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