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取消安全部,究竟在算什么帐? 浙江宁波某公司取消安全部、拆分其职责的消息,在业内引发的不仅是讨论,更是一连串疑问:一家正常运营的企业,为何要撤销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这背后的考量,值得掰开来看。 从企业决策的表层逻辑看,“降本增效”往往是最先被提及的理由。安全部作为非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在部分管理者眼中,其人力成本、办公开支可能被视作“可压缩项”。将职责拆分到设备管理部和人事行政部,看似能实现“一人多岗”“一岗多责”,减少部门间的协调成本——这种思路,本质上是把安全管理当成了“附属职能”,认为其可以依附于其他业务部门存在。 更深一层看,或许是对安全管理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有些企业管理者觉得,安全工作“不出事就是没事”,日常的隐患排查、制度建设、培训演练都是“多余消耗”。当企业面临业绩压力或转型调整时,安全部就可能成为“被牺牲”的对象。他们认为,设备部管好设备、人事行政部管好人员,自然就能“顺带”做好安全,却忽略了安全管理需要专业知识体系支撑——从识别潜在风险到制定应急方案,从解读法规标准到推动全员责任制,这些都需要专人专岗的持续投入,绝非“顺带”就能做好的事。 还有一种可能,是对企业自身安全状况的盲目乐观。或许该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未发生过安全事故,便让管理者产生了“安全工作已到位”的错觉,认为无需再保留专门部门。但安全管理的核心从来不是“应对已发生的事故”,而是“预防未发生的风险”。就像堤坝的巡查,平时看不见险情,不代表可以撤掉巡堤人——一旦洪水来袭,缺失专业防护的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无论企业的初衷是出于成本考量还是认知偏差,取消安全部的风险都显而易见。设备管理部的核心目标是保障生产效率,当安全要求与生产进度冲突时,很可能牺牲前者;人事行政部的重心是人员管理与后勤,安全培训、应急演练等工作容易沦为“形式主义”。这种“拆分式管理”最终可能导致安全责任虚化,出现“人人有责却人人无责”的真空地带。 从法律层面看,《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高危行业企业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若涉事企业属于此类范畴,取消安全部本身就涉嫌违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部分企业的决策可能存在对法规的漠视,将短期利益置于合规与安全之上。 说到底,企业取消安全部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安全与发展”关系的误读。安全从来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发展的前提。那些真正将安全视作生命线的企业,会明白一个专业安全部门的价值——它不是成本的“消耗者”,而是风险的“过滤器”,是避免企业因事故陷入生存危机的“防火墙”。 宁波这家企业的选择,或许能换来短期的成本下降,但长期来看,若安全管理的专业性因此打折,潜藏的风险终将以更沉重的代价反噬。毕竟,用撤销安全部来“省钱”,就像为了省灭火器的钱而拆除防火墙,看似得了实惠,实则埋下了祸根。
企业取消安全部,究竟在算什么帐? 浙江宁波某公司取消安全部、拆分其职责的消息
雪巧的职场
2025-08-19 20:47:35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