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39年长沙会战期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和他的参谋长吴逸志将军的合影。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8-19 21:32:32

这是1939年长沙会战期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和他的参谋长吴逸志将军的合影。 图片中的薛长官父亲刚刚离世,他袖戴黑纱,戴孝指挥作战,最终歼灭日军十万。薛司令真正践行了“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极其严重的打击了日军亡我中华的嚣张气焰,真是吾辈之楷模,再次致敬薛将军和为抗日英勇献身的革命前辈们! 长沙在1939年的秋天显得格外压抑。 天色灰蒙蒙的,稻田还没来得及收割,村头的大人小孩就已经望见远处冒起的浓烟。 日军的炮声像一口大钟,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那一年,战争已经把很多城市碾过一遍,武汉刚刚失守,人们心里清楚长沙很可能是下一个。 冈村宁次的算盘打得精细。 他觉得只要在湘北打掉中央军的主力,就能迫使重庆屈服。 他带来的不仅是大炮和飞机,还有一套精确到小时的作战计划。 日本国内物资紧张,军部催促他快点结束,最好是打完就撤回。 长沙被选中,既因为它是兵力集中的地方,又因为它是粮仓。 攻下长沙,就像揪住了中国的咽喉。 而在长沙这头,薛岳站在地图前,手里还戴着黑纱。 他的父亲刚去世,他没时间回乡奔丧,只能在袖子上绑着孝布指挥作战。 有人说,这一幕像戏剧,忠孝不能两全,但当时的他根本没空去演悲情。 他面对的,是几十万将士和身后数百万百姓。 长沙若失,后果不堪设想。 战役从9月中旬拉开。 赣北的高安、鄂南的通城,火光冲天,那是日军的佯攻。 真正的重拳落在湘北,新墙河边。 日军的火炮轰了三天三夜,烟雾中夹杂着刺鼻的毒气味。 草鞋岭的中国守军两营人马死死拦着,不退半步。 有人子弹打光了,就抱着刺刀冲出去,倒在壕沟里。 等最后一批守军全数殉国,日军才在尸体堆上占下阵地。 比家山的情景同样惨烈,傍晚时分,阵地上火光暗下去,意味着那里的守军也全部没了。 那些名字散落无声,但拖住了日军的脚步。 就在正面血战未息的时候,洞庭湖的水位突然涨了。 原本泥泞的浅滩一夜间被大雨灌满,变成了通道。 薛岳没料到日军会在这片湖面动手,只在营田一带留了一个营防守。 9月23日拂晓,湖水里漂着木船和小艇,上村支队借雨夜的掩护登岸,枪声在芦苇荡里炸开。 等消息传到长沙,人心一沉,第十五集团军的退路眼看要被割断。 军情危急,部队开始边打边撤。 夜里,汨罗江两岸燃起火把,成排的士兵在泥泞里蹚过,枪挂在肩头,脚上沾着厚厚的稀泥。 有人边走边回头,望见长沙的方向黑沉沉一片,心里揪得紧。 谁都明白,再退一步,就是城下。 这个时候,最高统帅部发来电令。 他们考虑的是更大的棋局。 欧洲战火点燃,德军刚刚攻入波兰,未来的不确定让他们倾向于保存实力。 电报里写得直白:长沙可以不要,衡阳也可以放弃,关键是不能让主力全被拼光。 和纸面上的冷静相比,前线的情绪却沸腾起来。 薛岳看完电令,手指敲着桌子,说如果放弃长沙,他以后不敢再穿军装。 他甚至放话,若是战败,他自尽,若是打赢,也愿意被枪毙,总之不能弃城。 蒋介石派陈诚和白崇禧火速赶到长沙劝阻,宋美龄接电话时也试着劝解,但薛岳一句句顶回去。 他知道退一步或许是理智的,但人心没了,再多军队也只是一盘散沙。 长沙是底线,是士兵和百姓心里的一块石头。 日军的攻势持续推进,长沙城里的老百姓开始往南逃。 集市上空荡荡的,茶馆里连热水都没了。 夜里能听见炮声,一阵紧似一阵,婴儿的哭声和狗吠混在一起。 可就在最危险的时候,局势突然掉头。 日军的补给线拖垮了。 长沙周围的道路早被百姓挖毁,桥梁被炸断,粮车陷在泥里。 游击队白天黑夜地袭扰,日军的队伍疲惫不堪。 冈村宁次担心先头部队孤军深入被围困,不得不下令撤退。 这一撤,把战役的结局推向另一边。 中国守军闻讯追击,尘土飞扬,但步伐终究慢了些,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歼灭。 日军全线退回原防,长沙城安稳下来。 街头的百姓逐渐回流,茶馆的炉子重新烧起火。 有人在门口挂上红布条,说“长沙还在”。 这场会战,没有人完全赢。 日军没能实现合围吞噬的计划,中国军队也没能等到一场痛快的大捷。 但长沙守住了。 那时候,能守住,就是胜利。 事后伤亡数字,各方说法不同。 中国军方公布的数字和日方差距悬殊。 数字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情绪。 战后,士兵从日军遗弃的日记里看到几行字:“长江之水往东流,中国的河流永不朽,要使中国不抗日,除非长江之水不会流。” 这不是豪言壮语,而是一个侵略者在疲惫中写下的心声。 长沙的街头在秋风里飘着桂花香,百姓重新推开门板做生意,孩子们追着木轮跑过青石板路。 远处的山上还留着炮火的痕迹,草鞋岭的尸骨未曾完全掩埋。 人们没空去多想未来,只知道那一刻长沙没有丢。 夜幕降临,湘江水静静流过城下,城门口的士兵靠着城砖打盹,枪就放在膝盖上。 远处的稻田里,蛙声一阵阵涌来。 长沙,暂时安静了。

0 阅读:1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