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何应钦因为徐蚌战场失利,心灰意冷到上海养病,汤尧曾去医院看望,何应钦留他长谈解闷。 1949年上海一家医院的病房,那时候,徐蚌会战刚打完,国民党几十万精锐没了,整个长江以北眼看是守不住了。身为国防部长的何应钦,心里那股劲儿彻底泄了,躲到上海的医院“养病”。说是养病,其实就是心累,不想再看、再听那些糟心事儿。 这时候,兵团司令汤尧去看他。汤尧也算是黄埔系的后起之秀,面对老上司,估计也是一肚子苦水。何应钦见到他,没说几句就让人留下,干嘛呢?长谈解闷。一个本该运筹帷幄的国防部长,一个本该在前线指挥的兵团司令,俩大男人在亡党亡国的关头,躲在病房里“解闷”。这里头藏着的,全是何应欽后半生的无奈和尴尬。 要说何应钦这辈子最高光的时刻,是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代表中国接受日本投降。那张照片,他穿着笔挺的军装,神情肃穆,可以说是军人一生的荣耀巅峰。老蒋把这个天大的面子给了他,一方面是看重他的资历,另一方面,这事儿也透着一股子“人情味”和“政治计算”。 可何应钦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这次受降,几乎就是他政治生涯的顶点,从那之后,他手里的实权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抗战一胜利,国民党内部马上就不是一致对外了,而是要重新洗牌。这时候,老蒋身边最红的是谁?不是何应欽,是陈诚。陈诚是老蒋的绝对心腹,号称“小委员长”,手段凌厉。何应钦呢?资格老,门生故吏遍布军中,形成了庞大的“何系”,跟黄埔系的教官们关系都铁。在军中,甚至有“蒋爹何妈”的说法,可见其影响力。 老蒋玩的就是制衡,但他心里更信谁?毫无疑问是陈诚。加上抗战时,美国人比如史迪威,对何应钦这种老派军人印象极差,觉得他纵容手下吃空饷、搞腐败,打仗又不行。豫湘桂大溃败,他这个军政部长难辞其咎。 内有陈诚争宠,外有盟军嫌弃,老蒋顺水推舟,在1946年成立国防部的时候,把何应钦给“请”出了权力中心。给他的位子是“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听着挺高大上,实际上就是个虚职。 这一下,把何应钦给整蒙了。他被一脚踢到了大洋彼岸,国内的权力蛋糕,跟他再没关系了。 何应钦在美国待了快两年,日子过得也算滋润,到处考察、演讲,跟美国政要拉关系。他心里肯定也憋着一股劲,等着东山再起。 机会在1948年来了。国内战场,陈诚在东北被打得灰头土脸,老蒋的嫡系部队损失惨重,正是用人之际。加上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跳出来竞选副总统,跟老蒋公开叫板。老蒋一封“敬之兄,请于本月底回国一行”的电报,就把何应钦叫了回来。 三年前他没争到的位置,现在老蒋拱手送上。何应钦心里能不激动吗?可他很快就发现,这个国防部长,更像个“裱糊匠”和“传声筒”。 这时候的何应钦,还有当年那种一呼百应的实力吗?早就没了。他离开权力中心两年,军中的山头早就被重新划分了。老蒋给他国防部长的位子,却不给他调兵的实权。所有重大决策,还是绕过国防部,由老蒋直接下令。何应钦每天做的事,就是盖章、签字,开一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会议。 所以,从辽沈到平津,再到徐蚌,三大战役期间,作为国防部长的何应钦,有过什么亮眼的指挥吗?几乎没有。他就像个局外人,眼睁睁看着大厦倾塌。 何应钦这个人他字“敬之”,为人处世也确实透着一股“敬”和“顺”。跟谁都客客气气的,很少跟人红脸,人送外号“何婆婆”。 这种性格,做个参谋、当个后勤大总管,没问题,能协调各方关系。但要做一个能拍板、敢担责的统帅,就差了点意思。看他早年的履历,北伐时打福建打得费劲;后来老蒋下野,南京告急,他第一反应是收拾东西准备跑路。他军事生涯里,很少有那种力挽狂狂澜的硬仗、胜仗。 老蒋对他看得透透的。用他,是因为他听话、好控制,能帮着管人管钱。不重用他,是因为知道他关键时刻顶不上去,而且他在军中盘根错节的关系,也让老蒋始终存着一份戒心。 特别是何应钦跟西南军阀和桂系都走得近,在老蒋看来,这既是能利用的资源,也是潜在的风险。万一哪天他被李宗仁他们给拉拢过去,自己就麻烦了。所以,老蒋对他的使用原则就是:有用的时候是“敬之兄”,没用的时候就是“何婆婆”,给个虚职供起来。 再回头看1949年初病房里那一幕,就能理解何应钦的“心灰意冷”了。他不是不知道前线打得一塌糊涂,也不是不知道国民党气数将尽。但他无能为力。他这个国防部长,名义上是全国军队的最高行政长官,实际上连一个军都调不动。这种巨大的无力感,足以压垮任何人。 所以,他拉着汤尧长谈,谈的可能不是战局,而是北伐时的金戈铁马,是受降时的无限风光。他是在用回忆,来排遣眼前的绝望。 何应钦后来去了台湾,又当了几年“行政院长”,很快就彻底淡出政坛,成了个“战略顾问”。他活到了97岁,算是高寿。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