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龙袍从不洗,臭了怎么办?负责这事儿的,不是太监,不是宫女,是内务府下属的尚衣局。 看古装剧的时候,大家总爱盯着皇帝身上的龙袍看,明黄色的底子上绣着一条条张牙舞爪的龙,不管是上朝议事还是参加大典,都显得特别威风。 可很少有人会琢磨一个问题:这件天天被皇帝穿在身上的龙袍,要是沾了汗味,或者不小心蹭上了油渍,该怎么弄干净呢?要知道咱们平时穿的衣服脏了,丢进洗衣机转两圈就行,可龙袍根本不能这么折腾,这背后藏着一套古人专门琢磨出来的办法,既复杂又讲究。 龙袍不能随便水洗,可不是古人故意折腾,而是真的洗不了,过去做龙袍用的丝,都是苏杭一带产的 “辑里湖丝”,这种丝是从幼蚕刚吐丝的时候采下来的,特别细也特别软,是当时最好的蚕丝。而且龙袍上的龙纹,要么是绣娘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要么是用缂丝工艺织上去的,不管是哪种手艺,一旦碰了水用力搓揉,丝线很容易断,花纹也会散掉。 就像《天工开物》里写的,明朝做一件龙袍,得用好几台织机分段织花纹,还得专门的工匠盯着染色、缝合,这么费功夫做出来的衣服,肯定不能随便洗坏了,所以古人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用水洗龙袍,而是想了别的辙。 既然不能水洗,那龙袍有了味道或者沾了灰,首先要做的就是熏香,负责管龙袍的尚衣局,会先把穿过后的龙袍平放在地上,晾上三刻钟,让衣服上的汗气先散掉一些,然后用包着布的手套轻轻卷起来,生怕手碰到衣服留下印子,或者呼吸的气沾到上面。 之后会把龙袍铺在刻着龙纹的竹架上,放进一个叫 “焙衣房” 的密闭房间里,这个房间地上铺着绢纸,墙上挂着铜镜,连光线都不能太亮,就怕强光伤了衣服的面料,房间里会点上沉香、龙脑香和檀香混在一起的香料,而且不用明火,用的是 “冰灯” 炉芯,这样只有香味没有烟,不会把龙袍熏黄。 熏的时候,每五分钟就得有专门的人把龙袍翻个面,还得一笔一笔记下时间、温度和湿度,一件衣服要熏一整晚才能好,整个过程一点都不能马虎。 更有意思的是,熏香的配方还会跟着季节调整,春天湿气重,衣服容易闷出霉味,就用紫苏香来去潮气;冬天天气冷,衣服晾不干容易有寒气,就换成肉桂香来驱寒气,这样既能除掉衣服上的味道,还能让龙袍保持干爽。 而且皇帝穿龙袍的时候,里面会贴身穿一件素绢汗衫,这件汗衫一天要换三四次,专门用来吸汗,这样汗就不容易渗到外面的龙袍上,这种先预防再处理的办法,不得不说古人想得真周到,既保护了娇贵的龙袍,又能从源头减少异味,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要是龙袍不小心蹭上了油渍或者藏了灰尘,还有专门的处理窍门,过去会用苏州织造进贡的雪鹿皮,先把鹿皮泡在茶油里,让它变得特别软,然后工匠拿着鹿皮,顺着龙袍上金线的方向轻轻拍九十九下,这样能把织在布料缝隙里的灰尘震出来,还不会勾坏金线。 如果是局部的油渍,就用蒸馏了十次的竹叶露来点涂,这种竹叶露的酒精含量刚好是三成,既能把油渍融掉,又不会伤着龙袍的面料。 光绪年间的内务府档案里就记着,一件龙袍最多能这么处理七次,超过次数面料就受不了了,只能报废,这也是古人根据龙袍的耐用程度定的规矩,不会盲目折腾衣服。 其实除了熏香和局部处理,龙袍还有一套严格的淘汰规矩,就算一件龙袍没脏没破,只要穿够三次,就会被送到 “龙裘堂” 烧掉,烧的时候还得有两个五品的太监盯着,怕有人偷拿碎片,烧完的灰烬要撒到太庙的松柏林里,不能随便丢。 要是龙袍沾了没法处理的污渍,比如康熙皇帝当年去封禅的时候,龙袍不小心被冰片渗了色,不管多可惜,最后还是得烧掉,烧出来的金渣还会铸成十二生肖的小摆件,也算物尽其用,这种该换就换、不勉强留存的思路,避免了龙袍因为反复处理而损坏,同样是古人的智慧。 不光是皇帝的龙袍,过去皇室的其他礼服也常用熏香的办法除味,比如宋代的时候,太子参加祭祀穿的祭服,脏了之后也是用檀香熏,不用水洗,流程虽然比龙袍简单点,但核心办法是一样的。 还有明代藩王的朝服,要是有了味道,会用丁香和甘松混在一起熏,既能去味又能防虫,不用怕衣服放久了被虫子咬坏,可见这种不用水洗靠熏香的办法,在过去皇室里是很常见的,是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不是只针对龙袍的特例。 现在去故宫看展览,还能见到一些保存下来的龙袍,有的上面还能隐约闻到淡淡的香味,那就是当年熏香留下的痕迹,这些龙袍从来没碰过水,却靠着古人想出来的熏香、局部处理和淘汰规矩,一直保持着该有的庄重样子。 虽然现在看来,这些办法有点麻烦,甚至有点奢侈,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既能保护好龙袍,又能解决清洁除味的问题,确实是很聪明的做法,这就是古人在生活细节里藏着的智慧,直到今天看,都能感受到他们对这些重要服饰的用心。 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选择阅读了此文,这说明是对我水平的认可,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再次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A股将迎来1万点还是昙花一现#
1418年冬夜,朱棣召新入宫的小贡女侍寝,谁料却发现她早已失身,朱棣大怒,说这是
【6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