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杨思禄率部伏击日军,根据情报,日军大概有30余人,可日军出现时,杨思禄却是脸色大变:“怎么来了150多人?” 杨思禄,1916年出生在江西于都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小时候,他亲眼见过军阀混战和日军入侵带来的苦难,心里早就埋下了为国而战的想法。14岁,他加入了共青团,17岁就投身红军,虽然年纪小,但胆子大、脑子活,很快就让人刮目相看。 长征那几年,他吃了不少苦。两次负伤,差点没命,但每次都能咬牙爬起来,跟着队伍继续走。这段经历让他变得更硬朗,也为后来的战斗攒下了宝贵经验。到了1937年抗战爆发,他被派到华北前线,加入八路军,在冀东军区一步步干到了营长,靠的是真本事和弟兄们的信任。 抗战那会儿,日军占了大半个中国,装备好、训练强,像八路军这样的部队只能靠土办法打游击。冀东这地方,平原和山地混在一起,既方便藏身,也容易暴露。杨思禄在这儿带兵,专门找日军的软肋下手。1943年5月,昌黎县来了个机会,情报说县城里的日军大部队去参加一个军官的悼念会,只剩30来人守着。杨思禄觉得,这是个下手的好时机。 昌黎县城被日军占着,城墙和碉堡修得挺结实,八路军没大炮,直接攻不现实。所以杨思禄打算把敌人引出来打。他派了个本地线人假装投降,去忽悠日军,说八路军在附近有个据点。线人嘴皮子利索,把日军哄得派了队人马出来,想一口吃掉这块“肥肉”。 杨思禄挑了个路段做伏击点,两边有草丛和小山包,能藏人。他把250个战士分成两拨,埋伏好,等着日军上钩。计划是放过前头的侦察兵,直接打主力。弟兄们憋足了劲,就等着狠狠干一票。 侦察兵过去了,没发现啥,杨思禄松了口气。可主力一露面,他心里咯噔一下——咋回事?来的不是30人,而是150个,队伍整齐,枪炮齐全。这情报差得也太离谱了!他赶紧盘算:撤吧,怕暴露位置被追着打;打吧,优势没那么大了,日军火力还猛。他一咬牙,决定干,靠的就是那点突袭的机会。 战斗一打响,八路军先发制人,第一波火力把日军打懵了,好些人当场倒下。可日军也不是吃素的,很快架起机枪和迫击炮还击,炮弹炸得地上全是坑。杨思禄带着人冲过去,想近身打乱敌人阵脚。双方拼得你死我活,地上躺满了人。 仗打了半天,日军扛不住,开始跑。杨思禄趁势追击,最后把150个日军全收拾了。这仗赢了,但代价不小,八路军这边死了快100人,包括一个副连长和三个排长。杨思禄心里沉甸甸的,这胜利来得太苦。 仗刚结束,日军援兵可能就在路上,他赶紧带着人撤,连缴获的枪都没空捡。这么一退,物资没捞着多少,但消息传开后,当地老百姓和部队士气倒是提了不少。那时候,每打赢一仗,都能让大家多点信心。 历史学家说,像这样的伏击战,在抗战里起了大作用。断了日军补给,拖住他们的脚步,还让老百姓看到希望。杨思禄后来回忆这场仗,说:“咱们是为了家、为了国,每场仗都得拼。昌黎这回不算大,但证明了有胆量有办法,就能赢。” 抗战胜利后,他接着打解放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又在军队里干了好些年,一路升到将军。晚年他常跟人讲当年的故事,强调情报得准、应变更得快。他活到2020年,104岁去世,留下了一辈子打仗的传奇。
日军为何要侵略南洋?正是因为中国坚持抗战,让日本无路可走了!你猜怎么着?194
【1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