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9年,37岁还一事无成的刘知远在放马时,对17岁的李三娘一见钟情。李父大骂:“你算个什么?我女儿将来要做皇后!”当晚,刘知远迷晕了李三娘,将她拐回了家中,可李三娘醒来的表现却让人叹服。 破草屋的茅草还在往下掉灰,李三娘睁开眼时,窗棂外的月亮正斜斜挂着,像把钝镰刀。她摸了摸后颈,那里还留着钝痛——昨晚父亲扔在地上的酒坛碎片,此刻正硌着她的手背。刘知远缩在墙角,粗布衣裳上沾着马粪味,手里攥着根啃剩的麦饼,见她醒了,喉结滚了滚,倒像是怕被吃的那一个。 “我爹说的话,你听见了?”李三娘先开了口。她没哭,也没闹,只是把被角往胸口拢了拢。草屋里只有一张破炕,她蜷着腿坐在炕沿,脊梁挺得笔直,倒比刘知远那把磨秃了的柴刀还要硬气。 刘知远把麦饼往前递了递,声音发紧:“听见了。” “听见了还敢做这糊涂事?”李三娘的声音不高,却像带了冰碴子,“我爹说我要做皇后,不是说给你听的,是说给老天爷听的。你如今把我抢来,是想让老天爷看笑话?” 这话让刘知远愣在原地。他本以为会迎来哭闹或咒骂,没想竟是这样一番话。他望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姑娘,月光在她脸上描出倔强的轮廓,忽然觉得手里的麦饼烫得慌。 接下来的日子,李三娘没提过回家。她学着生火做饭,把破屋收拾得能落脚,甚至在墙角种了几棵菜。刘知远照旧去大户人家放马,只是每天回来,总能看见灶台上温着的米汤,或是补好的破衣裳。
有回他喝醉了,趴在炕边哭,说自己快四十了还一事无成,连累她跟着受苦。李三娘没说话,只是默默递过一块湿布,第二天一早,却把他藏在枕头下的几枚铜板收起来,换了把镰刀——“放马养不活一家人,咱得学着自己刨食。” 那时的天下早乱了套。后唐刚灭,后晋刚立,到处都是兵荒马乱。刘知远凭着一身力气和些许武艺,在军队里混了个小官。可他性子耿直,不懂钻营,总被人排挤。
有回被上司诬陷贪墨军饷,要拖去砍头,李三娘揣着家里仅有的半袋米,闯进将军府。她没下跪,只是站在大堂中央,说:“我男人要是贪了钱,我这身衣裳不会打满补丁。他要是真该死,我陪他一起死,只求将军查清真相,别让好人背了黑锅。” 将军被这股子硬气镇住了,仔细一查,还真揪出了栽赃的人。刘知远死里逃生,看着李三娘冻得发红的手,忽然明白:这个被他抢来的姑娘,不是来拖累他的,是来给他撑骨头的。 后来的刘知远像换了个人。他跟着军队南征北战,从普通士兵做到节度使,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有人劝他娶个名门闺秀做正妻,他总是黑着脸骂回去:“我刘知远这辈子,就认李三娘一个女人。” 公元947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登基那天,他骑着高头大马,亲自去当年那间破草屋前,把李三娘扶上凤辇。曾经骂过他的李父早已过世,没能亲眼看到女儿真的成了皇后。可李三娘坐在凤辇里,望着街道两旁跪拜的百姓,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月夜——那时她对刘知远说,父亲的话是说给老天爷听的,原来老天爷真的听见了。 只是没人知道,成为皇后的李三娘,依旧保持着当年的习惯。她在宫里种了片菜园,亲自下厨做饭,甚至还保留着那把补了又补的镰刀。有回皇子撒娇要吃山珍海味,她指着菜园里的青菜说:“你爹当年连麦饼都吃不饱,如今的好日子,是一刀一镰刨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史书里总说刘知远乱世崛起,却少有人提李三娘的故事。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没有那个在破草屋里挺直脊梁的姑娘,或许就没有后来的后汉高祖。她被抢走时没有认命,富贵后没有忘本,用二十年时间证明:所谓皇后命,从来不是靠别人嘴里的预言,而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硬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