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袁文才和王佐后,朱昌偕又将32团当作土匪追杀,这些井冈山子弟在混战中被打散。井冈山籍的干部战士离开了红军,一部分反戈投敌。
而袁文才和王佐,井冈山上的一对“双子星”,好不容易从绿林好汉变成红军将领,结果被自己人给“处决”了。
此外,更惨烈的是,朱昌偕残害的杀了他们还不算完,转头就把他们的老部下32团当成土匪追杀,结果井冈山子弟们死的死、伤的伤、散的散,有的直接转向敌的怀抱。
先讲讲袁文才和王佐这两个人。他两个人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小土匪。袁文才早年是宁冈的“地头蛇”,王佐则是遂川的“山大王”,但人家后来都跟了红军,成了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功臣。
毛主席带着队伍上井冈山时,多亏了他们提供地盘、粮草和兵力。没有他们,红军在井冈山根本站不住脚。可为啥最后落得个被“清算”的下场?
首先是“土客矛盾”。井冈山当地有土籍和客籍之分,几百年的积怨不是闹着玩的。袁王是客家人,而新来的特委书记朱昌偕、龙超清这些领导多是土家人。
土家人看不惯客家人的“山头主义”,觉得袁王“不服管”。再加上中央有个文件,说对土匪武装要“歼除”,朱昌偕他们就拿着鸡毛当令箭,把袁王直接打成“土匪”。
然后是“文件误读”。1929年,袁文才机缘巧合下,看到中央关于处理“土匪”的文件,吓得连夜跑回井冈山。
其实毛主席早就知道这文件有问题,特意把袁文才调到身边当参谋长,想保护他。可是朱昌偕这些人不依不饶,非要严格按文件办事。说白了,就是有人借政策之名,行排挤之实。
最后是“权力斗争”。袁王手里有兵权,特委想集权,双方矛盾越来越深。1930年,袁王抓了土豪罗克绍,就因为对方有个小兵工厂,就打算放了他一马。
这事儿被朱昌偕抓住把柄,说他们“勾结反动派”,直接伪造毛主席的信调开袁王,派兵突袭永新,把两人给杀了。
杀了袁王还不消停,朱昌偕转头就对32团下手了。
这支队伍全是井冈山子弟,听说领导被杀,顿时炸了锅。朱昌偕说他们是“土匪余孽”,派兵追杀。 结果一场混战,32团死的死、逃的逃,有的干脆投了国民党。
井冈山根据地瞬间人心涣散,老百姓都懵了:昨天还一起打土豪的红军,今天咋成了“匪”?没多久,井冈山就被敌人占领了。
这事儿的影响有多大?直接导致井冈山根据地崩溃!袁王被杀后,他们的旧部谢角铭、王云龙带着人反水,帮着国民党清剿红军。
毛主席后来痛心地说:“杀错了!杀错了!” 还说如果袁王活着,井冈山就有可能不会丢。确实,袁王在本地威望高、人脉广,有他们在,红军在山区扎根容易得多。这一场内斗,把革命根基给毁了。
那朱昌偕这些人后来咋样了呢?也没好下场。
朱昌偕自己后来被诬陷,1931年自杀身亡;龙超清也被打成反革命,1931年被杀;彭清泉(潘心元)1930年被国民党杀害。
倒是袁文才和王佐,1950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时,还专门接见了他们的遗孀,说他们“对革命有贡献”。
回头看看这段历史,教训比故事更深刻。第一,好政策不能生搬硬套。 中央文件说处理土匪,但袁王早就不是土匪了,是红军将领。
朱昌偕他们机械执行,结果好人被害。第二,内部矛盾要及时妥善处理。 土客矛盾几百年的老问题,不能靠杀人解决。
毛主席在的时候还能调和,他一走就失控了。第三,权力斗争最伤元气。 为了争权,连功臣都杀,红军自己先乱了阵脚,敌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占了便宜。
其实这事儿里最让人感慨的是人性。袁文才和王佐从绿林到红军,一路跟着党干革命,最后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杀。
他们死的冤,32团散的惨,井冈山丢的可惜。但历史就是这样,一步错步步错。好在后来党和政府给他们平了反,承认了他们的功绩。
现在井冈山上立着他们的雕像,游客们看着他们,大概也会想起这段充满教训的往事。
此外,革命不是打游戏,死了能复活。袁王被杀、32团溃散,给红军造成的创伤几十年都没缓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