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护士正帮一名西路军伤员擦洗伤口,突然,她“啊”的一声尖叫,几个男医生闻讯赶来一看,顿时也被惊得目瞪口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个年轻的护士小心翼翼地揭开伤员身上的布条,本以为只是日常的换药,可就在布条被掀开的瞬间,她猛地看见伤口里白花花的蛆虫在蠕动。 她忍不住发出一声尖叫,声音在病房里炸开,走廊上的几个男医生立刻冲了进来,目光落在那伤口上时,全都惊得呆住了。 躺在床上的人,是红军西路军的伤员王定烈,他的身体几乎被撕裂过,胸口的枪伤还在往外渗血,后腰的子弹钉在骨头里,伤口早已溃烂,皮肉翻卷得看不清原貌。 这个情景在西医条件极差的河西走廊,是常见又骇人的一幕,医生们定了定神,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烧红的刮刀刮去腐肉,用盐水冲洗,再用纱布硬塞进去止血。 没有麻药,他只能咬着一根木棍,额头青筋直冒,牙齿把木头都咬断。 几个月前的石窝山,那时的西路军被马家军包围,敌人骑兵像乌云一样压来,马刀的寒光在几十米外就能看见,王定烈带着部队死守阵地,等子弹打完,就靠刺刀和石块拼命。 他的胸口中弹,右腿被马刀劈开,血顺着军装往下流,他仍咬牙往敌群里投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等他倒在血泊里,四周的战友已经一排排躺倒,雪地被鲜血染透。 他没有死,半夜被冷风吹醒时,只觉得后腰像被火烧一样疼,拖着半瘫的身子,他一点点往山下爬,最后在一座破庙里倒下,屋里横七竖八躺着二十多名红军,全都没有了气息。 他靠在墙角,还没来得及分辨是生还是死,敌人的骑兵举着火把冲进来,刀光闪过,他被砸中头部,当场昏厥,正是这一击让敌人误以为他已死,反倒救了他一条命。 清醒过来时,他已经被押送到兰州骡马店的破院子里,几百个伤兵挤在一起,空气里只有脓血和腐肉的味道,天气渐渐转暖,他的腰伤爬满了蛆虫,每次换药护士都要强忍呕吐。 那时候的医疗条件极度缺乏,盘尼西林比黄金还稀罕,能用的只有盐水和酒精,女护士的第一声尖叫震碎了病房的沉默,可她还是一次次回来,把蛆一点点夹出来,把脓块一层层擦掉。 王定烈在昏沉与清醒之间反复徘徊,子弹深深嵌在脊椎里,每一次想要直起腰时都会痛到发抖,后来一个叛徒来劝降,要求他在众人面前下跪。 就在那一刻,他死死咬住牙关,拼尽全身力气挺直腰板,剧烈的肌肉收缩让子弹偏移了方向,从此虽然后遗症不断,但他再也没有弯腰过。 几个月后,随着形势变化,部分红军俘虏被允许与党中央联系,经过多方交涉,王定烈和一千多名战友终于踏上返回延安的路。 三天三夜的行军,他们几乎是用生命在支撑,当毛主席在欢迎会上说出“西路军的战士是好的,是勇敢的”时,这个在敌人刀枪下都没有掉过一滴泪的青年,忍不住泪水涌出。 那颗子弹却没有随他一起离开,直到全国解放后才被军医艰难取出,子弹已经被骨组织紧紧包裹,手术异常凶险。 它在他身体里待了十几年,成了他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便在朝鲜战场驾驶战机俯冲时,腰椎仍会刺痛得像有人拿锥子捅进骨头,他也从未因此退缩。 晚年的他回忆起当年,总是提到那个场景:护士掀开纱布时的那一声尖叫,对别人来说,那是恐惧和震惊,但对他而言,那是生命的拐点。 尖叫声之后,是一双双不肯放弃的手,是在最艰苦环境中仍然坚持救治的意志。 王定烈直到九十多岁才离开人世,火化时,骨灰里依旧留着几块弹片,冰冷而锋利,它们像另一种形式的证明,提醒着后人,那些走过血与火的生命,是怎样靠着意志和信念坚持下来。 这段历史不止属于一个人,它见证了整个西路军在绝境中的抗争,护士的尖叫声,医生的震惊目光,战士的咬牙坚持,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鲜活的画面,那不是单纯的痛苦记忆,而是一个民族最珍贵的精神印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红色古浪——【西征岁月(十四)】从地狱归来的“草鞋将军”王定烈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