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和泽连斯基或去这国会晤,中国外交部一句话回应 19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有外国记者提问说,中方会不会觉得普京和泽连斯基能到中国进行会晤。对此,发言人毛宁只说了一句话:不回应假设性问题。而不久后,路透社就援引美国政府官员的说法报道称,计划中的“普泽会”,可能将在匈牙利举行。 这一消息的释放,既显示出美方在推动俄乌对话中的积极姿态,也暴露出国际社会对会晤地点选择的复杂博弈。匈牙利作为欧盟成员国中与俄罗斯关系较为密切的国家,其总理欧尔班此前曾明确表示对主办俄乌领导人会晤的兴趣。 这种态度与匈牙利长期以来在欧盟内部坚持的独立外交路线密切相关——例如,欧尔班曾在8月12日否决欧盟关于乌克兰问题的声明,理由是该声明包含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的内容,而匈牙利对此持反对立场。这种独立性使得匈牙利成为俄乌双方都能接受的潜在会晤地点。 从国际政治视角看,匈牙利的选择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一方面,匈牙利在欧盟内部常以“亲俄”形象示人,其能源供应对俄罗斯依赖度较高,近期甚至因乌克兰袭击输油管道事件威胁切断对乌电力供应。 这种与俄罗斯的特殊关系,使得匈牙利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着独特的调解角色。 另一方面,匈牙利作为中立国家,其首都布达佩斯曾多次承办国际争端的谈判,例如2015年伊朗核问题谈判的部分环节就在此举行。这种历史经验为“普泽会”的可行性提供了现实基础。 然而,会晤地点的选择并非一帆风顺。瑞士外长卡西斯19日表示,若普京赴瑞士出席和平会议,瑞士将给予其豁免权,以规避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 但分析人士指出,即便有豁免权保障,普京仍可能因安全风险拒绝前往瑞士。相比之下,匈牙利无需面临此类法律争议,且其地理位置处于欧洲中心地带,便于俄乌双方人员往来。 此外,匈牙利与俄罗斯的密切关系还体现在经济合作上,例如两国在能源领域的长期合作项目,这为会晤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隐性保障。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始终明确:作为中立第三方,中国既不支持任何一方的军事行动,也反对外部势力的干预。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对话谈判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并通过发布立场文件、派特使开展穿梭外交等方式积极推动和平进程。 例如,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曾多次访问俄罗斯、乌克兰及欧洲国家,与各方就停火及政治解决危机进行深入沟通。这种持续的外交努力,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和平推动者”的声誉。 对于美方而言,推动“普泽会”的背后既有战略考量,也有现实压力。特朗普政府近期频繁与俄乌双方接触,试图在其任期内促成俄乌停火,以兑现竞选承诺。 8月18日,特朗普在白宫与泽连斯基及欧洲领导人会晤后,曾中断会议与普京通电话,讨论会晤细节。美方的核心诉求在于通过会晤推动俄乌停火,并为乌克兰争取安全保障机制。 然而,俄方对此持谨慎态度,俄外长拉夫罗夫强调,任何和平协议都必须确保俄罗斯的安全关切。这种分歧使得“普泽会”的实际成果充满不确定性。 从俄乌双方的立场看,会晤的核心障碍仍在于领土问题。俄方坚持将乌东四州及克里米亚的控制权纳入谈判框架,而乌方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领土让步。 特朗普此前曾暗示“领土交换”可能是解决冲突的途径之一,但泽连斯基明确表示,领土问题只能在俄乌双边会谈中讨论。这种立场对立使得“普泽会”若要取得突破,必须依赖双方的重大妥协。 国际社会对“普泽会”的期待与担忧并存。法国总统马克龙建议会晤地点选在欧洲,如日内瓦,以彰显欧洲在解决危机中的主导作用。奥地利总理施托克尔则表示,维也纳有举办对话的“悠久传统”,可提供良好的框架条件。 然而,专家指出,即便会晤能够举行,其象征意义可能大于实际成果。例如,“普特会”(普京与特朗普会晤)虽营造了积极氛围,但未就停火达成协议,反映出俄美在核心议题上的分歧依然显著。 中国外交部的“不回应假设性问题”回应,既是对国际舆论的审慎应对,也是对自身外交原则的坚守。中国始终认为,冲突当事方的直接对话是解决危机的关键,外部势力的过度介入可能适得其反。 正如毛宁在记者会上强调的,中方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的努力,但不会为尚未发生的事件预设立场。这种务实态度,使得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保持了战略主动。 综上所述,普京与泽连斯基的会晤可能性折射出国际政治的复杂图景。匈牙利的潜在角色、中国的中立立场、美俄的战略博弈,共同构成了这一事件的多维背景。 尽管会晤的具体安排仍待敲定,但其背后的地缘政治逻辑已清晰显现:在全球化深度调整的今天,任何重大国际争端的解决都离不开多方协调与妥协,而中国的和平理念与实践,正为世界提供着宝贵的稳定性资源。
泽连斯基宣布重大消息,乌克兰人狂欢:提心吊胆3年,终于结束了2025年8月12
【8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