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账本曝光:占北京黄金位置,斥35亿建成的“鸟巢”,自从建成后,每年光维护费就高达8000万,甚至被外媒断言“注定荒废”,那么事直至今日,鸟巢究竟是赚是赔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8年的夏天,北京迎来了一场举世瞩目的盛事,那一年,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一座由钢铁枝干交错构成的庞然大物首次亮相,它叫“鸟巢”,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不仅是比赛的舞台,更是国家形象与建筑艺术的象征,它很快成了城市的骄傲,也成了全球最被关注的体育场之一。 可热闹过后,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一座花了35亿建起来的巨型场馆,光是钢材就用了4.5万吨,维护一年要8000万,这样的“庞然大物”是否只能在短时间内辉煌,然后迅速沉寂?不少国内外媒体都打上了“注定荒废”的标签,认为它会成为下一个“奥运遗址”,他们甚至翻出雅典、悉尼等地的案例,来佐证鸟巢也逃不掉“冷清收场”的命运。 现实却给了这些唱衰者一个响亮的反击,鸟巢没有成为摆设,更没变成财政包袱,而是用15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漂亮的逆袭,从一开始的财政压力,到现在的自我造血,它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不仅能撑起一次奥运,更能撑起一座城市的活力。 它的成功,靠的一开始就没有依赖政府输血,建成之后,鸟巢的运营权交给了由企业组成的投资方,这些公司在建设期间投入了数十亿,换来了30年的经营权,他们没有走惯常的“靠比赛吃饭”路线,而是另辟蹊径,走上了一条“组合型营收”的道路。 旅游开发是这条路的第一步,自2009年开放以来,鸟巢逐步转型为城市旅游的新地标,来北京的游客,只要路过奥林匹克公园,很难不被那座钢铁结构吸引,走进场馆,站在观众席上,想象自己是奥运选手的一刻,成了不少人的“北京必打卡”,十多年间,超过3500万人走进鸟巢参观,年观光收入一度突破3亿元,很多人不为比赛而来,只为那份“到此一游”的仪式感。 如果说旅游是稳扎稳打的现金流,那大型演出则是鸟巢的“流量爆点”,2009年,成龙在这里开了第一场演唱会,这只是一个开始,从那之后,鸟巢几乎成了流量艺人们的“荣誉舞台”,2024年,光是演唱会就办了39场,直接占了北京当年演出市场的六成,每场租金动辄数百万,歌迷们为了抢到门票彻夜排队,黄牛票翻倍都有人抢,演出季期间,周边酒店入住率飙升,连夜宵摊都忙得不敢歇气。 但鸟巢并没有被演唱会“绑架”,它依然保留着自己作为体育场馆的核心属性,马术大师赛、国际足球赛、极限运动表演……这些年一个接一个地在这里上演,虽然不能天天办奥运,但每年几场高水平赛事,既维持着场馆的“专业身份”,也不断刷新体育爱好者的关注度,赛事不仅让它不忘初心,也让更多人认同这座场馆的多面性。 除了旅游和演出,鸟巢还发展出一条更长效的商业链,不少人可能没注意到,它的周边商品如今已经非常丰富,从印着鸟巢图案的咖啡杯,到奥运吉祥物主题的文化衫,再到各种IP授权合作,几乎形成了完整的文创体系,每年都有新款推出,推出即热销,广告位、场馆命名权、包厢定制服务也都价格不菲,它已经不是一个场馆,而是一整个“文化品牌”。 这一整套运作模式,让鸟巢的财务状况彻底翻盘,截至目前,整体营收早已超过50亿元,不仅覆盖了建造成本和贷款利息,还连续多年保持盈利,根据最新预测,2025年鸟巢的投资回报率可能超过150%,这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型体育场馆中,也属于“优等生”级别的存在。 更难得的是,鸟巢的成功并不只是表现在账面上,它的高频使用,带动了周边片区的整体繁荣,演出季一到,酒店爆满,餐厅排队,出租车订单翻倍,一个场馆活跃起来,整个区域都跟着热闹,它已经不只是一个地标建筑,更是一台城市经济的发动机。 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看,鸟巢的运营也给出了重要经验,第一,不能把大型场馆仅仅当做比赛用地,而要把它当做城市功能的一部分,第二,要敢于市场化运作,打破传统依赖财政的模式,第三,持续优化用户体验,比如设置更多无障碍设施、提供平价饮用水、增加卫生间数量等,都是让观众“愿意再来”的关键。 当然,鸟巢的光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最初的质疑,到如今的被肯定,它经历了无数次尝试与调整,有过冷清期,也有过定位模糊的阶段,但始终没有放弃自我进化的可能,它没有让奥运的辉煌成为过去式,而是让那一段历史成为持续发展的动力。 现在再回头看,那些曾经说它注定闲置的声音,已经被现实打得无声无息,它不但没变成“吃钱黑洞”,反而成了“印钞机”,一座钢铁造物,靠着清晰的思路、持续的创新和对市场的敏锐反应,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 信息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当年投资三十亿建造的鸟巢,是亏了还是赚了?
鸟巢账本曝光:占北京黄金位置,斥35亿建成的“鸟巢”,自从建成后,每年光维护费就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20 21:40:48
0
阅读: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