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5年,李渊奄奄一息,把5岁小儿子李元婴托付给李世民,让他好好照顾弟弟。李

底层史观吖 2025-08-21 09:15:22

公元635年,李渊奄奄一息,把5岁小儿子李元婴托付给李世民,让他好好照顾弟弟。李元婴很聪明,他只想当一个快乐的王爷,故而得以善终。

那天病榻上的李渊艰难地抬起眼皮,把五岁的小儿子李元婴推到李世民面前,喉咙里滚出几个模糊的字,照看好你弟弟。

李世民看着幼弟懵懂的眼睛,最终伸手摸了摸他的头顶,这个玄武门之变后手刃兄弟的帝王,此刻指尖竟有些发颤。

李元婴出生在公元630年,那时候玄武门血案刚过去三个月。

在长安城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血迹还没擦干净,整个朝堂上下弥漫着血腥味。

当李渊被软禁在大安宫时,此时这个小生命的降临,像根刺扎在李世民心头。

也成为了他唯一放不下的。

这孩子来得实在不是时候。

朝堂上下刚经历了一场血洗。

杀,背负残害幼弟的千古骂名。

留,又怕养虎为患。

此时李世民看着襁褓里粉团似的婴儿,最终只是皱了皱眉。

在帝王心术里,多一分仁慈就多一分风险。

然而后来李元婴就在这样微妙的夹缝里活了下来。

他吃着最精细的米糊,穿着最柔软的绸缎,但是却比任何孩子都早熟。

宫里嬷嬷教他行礼,他摇摇晃晃跪得比谁都标准。

太监逗他玩木马,他咯咯笑着从不碰刀剑玩具。

李世民偶尔来探望,总看见这孩子要么在数廊下的蚂蚁,要么追着蝴蝶跑,活脱脱一个没心没肺的富贵闲人。

他七岁的时候进弘文馆读书,李元婴坐在最后一排。

太傅讲《论语》时,他偷偷在宣纸上画蛐蛐。

学骑射时,他故意从马上摔下来哭鼻子。

有次被太傅罚抄《礼记》,他竟把墨汁泼在书上,理直气壮地说“圣贤书太沉,抄不动”。

消息传到李世民耳中,帝王看着奏报摇头失笑,“罢了,随他玩去。”

直到公元648年,李元婴封滕王,赐南昌都督。

圣旨到时,他正蹲在御花园挖蚯蚓。

接旨后他拍拍手上的泥,欢天喜地收拾行囊。

朝臣们私下议论这是变相流放,可李元婴像飞出笼子的鸟,连马车都嫌慢,恨不得插翅南下。

自那之后南昌城迎来位奇怪的王爷。

百姓们战战兢兢跪在路边,却见车帘一掀,这位爷顶着满脸墨汁探出头,刚才在路上画蝴蝶弄的。

当地官员捧着账册来汇报,他打着哈欠说,花开花落不用人管,百姓吃饭还要本王教?

转头就召工匠讨论楼阁样式。

滕王阁的修建成了南昌城噩梦。

李元婴亲自设计三层飞檐,要求楠木从蜀地运,青砖要景德镇特供。

农忙时节征发民夫,稻田里只剩老弱妇孺。

有老农跪在王府前哭诉误了农时,管家要赶人,李元婴却从门缝扔出袋金瓜子,拿去买粮。

转身又催工匠加快进度。

御史台的弹劾奏章雪片般飞向长安。

李世民看着“强征民夫”“奢靡无度”的控诉,朱笔批了“知道了”三字。

暗卫密报里那句“王爷日夜监工,累瘦三圈”让他哑然失笑。

比起当年李建成在东宫招揽天下英杰,这个弟弟的“野心”不过是座木头楼阁。

阁成那日,李元婴在顶层摆了三天流水席。

南昌文士题的诗被他贴在梁柱上,有首“飞阁流丹百姓泪”的讽刺诗,他竟拍手叫好,写实!赏!

底下官员吓得面如土色,他浑不在意地继续斗蛐蛐。

直到公元649年李世民病危,李元婴星夜回京。

兄弟俩在玄武门上看落日,李世民忽然问他想不想学治国。

李元婴正啃着胡饼,闻言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残阳里,两个身影都在笑,一个笑得释然,一个笑得天真。

新帝李治登基后,李元婴的好日子到头了。

御史们翻旧账参他“僭越”,滕王阁的丹漆颜色接近皇宫。

之后一纸诏书将他贬到苏州。

离城时南昌百姓跪送,他趴在车窗喊,阁里藏着好酒,各位自取啊!

而苏州官员如临大敌,结果这位爷看中块荒地要建园子。

刺史硬着头皮上报,李治看着图纸上矮小的假山亭台,朱批“勿逾制”便不再过问。

李元婴在园子里养了三百盆兰花,花开时请乞丐来赏,闹得满城风雨。

662年他又被踢到洪州,当地官员紧张地盯了半年,发现他忙着修补被雷劈坏的滕王阁飞檐。

有士子献《洪州赋》暗讽朝政,他当场把文章塞进灶膛,本王只懂修房梁,莫谈国事。

684年冬,五十五岁的李元婴在阆中病逝。

长安城里,新登基的武则天听到奏报,只淡淡说了句,滕王的蝶画,送几幅进宫。

她抚过画上振翅欲飞的蝴蝶,忽然想起密报里那句评价此人一生避权如避火,嗜楼如命。

如今赣江边的滕王阁游人如织,导游总爱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典故。

少有人知,当年那个在玄武门城楼上啃胡饼的少年王爷,早把帝王家的凶险,化作了飞檐翘角间的云淡风轻。

阁中千载白云悠悠,倒似应了他那句醉话,青翼蝶装死最在行。

但凡他展露出一点对权力的渴望,那估计早就已经尸骨无存。

0 阅读:104

猜你喜欢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