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唐纳德,谢谢你。过去三年,我们始终未看到俄罗斯有停止战争的意愿,而如今,多亏了你,我们看到了局势的变化。” 时间回到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初期,欧洲各国在能源依赖和安全焦虑中陷入被动,而特朗普在2024年再次入主白宫后,其外交策略的调整让局势出现了微妙变化。 特朗普上任后,迅速将俄乌冲突视为展现“谈判能力”的舞台。2025年8月,他在阿拉斯加与普京举行会晤后,立即向欧洲领导人及泽连斯基通报情况,提出“无需停火即可直接谈判”的大胆设想。 这一策略打破了传统外交僵局,尽管德国总理默茨等欧洲领导人担忧“没有停火的谈判缺乏基础”,但特朗普以“参与解决过六场战争”的经验强势推进。 他甚至在社交媒体宣称“100%能促成和平协议”,并计划月底前安排普京与泽连斯基直接会晤。 这种“强人外交”风格让欧洲看到了打破僵局的希望——毕竟三年来,俄罗斯从未表现出真正的谈判意愿,而特朗普的介入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团队提出的“冻结战线+非军事区”方案,虽被批评为“变相承认领土现状”,却为各方提供了台阶。 对乌克兰而言,名义上未割让领土;对俄罗斯而言,保留了战略缓冲空间;对欧洲而言,则避免了战争长期化的风险。 梅洛尼所在的意大利作为欧盟内的重要国家,自然希望这种“务实”解决方案能尽快结束冲突,减少难民涌入和能源危机的冲击。 特朗普在推动谈判的同时,抛出了“美国安全保障”的承诺。2025年8月16日,欧盟多国联合声明明确欢迎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并强调“公正持久和平”的重要性。 这对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意义重大——自冲突爆发以来,欧洲虽加大国防投入,但整体军事实力仍依赖美国。 特朗普虽曾要求北约国家将军费提高至GDP的5%(后调整为3%),但其政府在2025年7月批准向乌克兰提供“鹰”式防空导弹和“布拉德利”战车; 并推动北约建立“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机制,由欧洲出资、美国提供武器。 这种“欧洲出钱、美国出力”的模式,既减轻了美国财政压力,又让欧洲在安全事务中承担更多责任,符合梅洛尼主张的“西方团结”理念。 意大利自身的能源安全也因特朗普的策略受益。 梅洛尼在2025年4月访问白宫时,与特朗普达成协议:意大利将增加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意大利企业未来几年将在美国投资100亿美元。 这一合作直接削弱了俄罗斯能源武器的影响力——要知道,2024年欧盟对俄天然气制裁反噬效应显著,欧洲制造业成本飙升,而美国液化天然气正填补这一缺口。 梅洛尼的感谢,或许也暗含对特朗普帮助欧洲摆脱能源困局的认可。 作为欧盟内少数与特朗普私交甚笃的领导人,梅洛尼在这场博弈中扮演了特殊角色。她是唯一受邀参加特朗普2025年1月就职典礼的欧盟领导人,被美方称为“宝贵对话者”。 这种信任让她在美欧贸易争端中成为“中间人”——2025年4月,她成功说服特朗普访问罗马并考虑与欧盟官员会面,为化解“对等关税”危机铺路。 而在俄乌问题上,她的公开感谢既是对特朗普努力的肯定,也是向欧盟其他国家传递信号:美国仍是欧洲安全不可或缺的伙伴。 但梅洛尼的立场并非完全亲美。她在2025年4月曾批评美国“对等关税”是“错误之举”,但在公开场合又强调“西方团结”。 这种微妙平衡反映出意大利的务实策略:既需要美国的安全保护和能源支持,又不愿完全沦为美国的应声虫。 而特朗普对梅洛尼的青睐,也暗含分化欧盟的意图——通过拉拢意大利,削弱法德在欧盟的主导权。 梅洛尼口中的“局势变化”,本质是地缘政治力量重组的结果。特朗普的介入打破了俄乌冲突的僵局,但其方案能否落地仍存疑。 俄罗斯虽同意提升谈判代表级别,但普京从未放弃对乌东地区的控制;乌克兰虽获得美国装备支持,但泽连斯基仍坚持“恢复1991年边界”的底线。 更关键的是,美国国内政治风险犹存——特朗普若无法在2026年连任,其政策可能被推翻。 不过对欧洲而言,任何缓和迹象都是好消息。三年战争已让欧洲付出巨大代价:能源价格暴涨导致工业外流,难民危机加剧社会矛盾,国防开支激增挤压民生预算。 梅洛尼的感谢,与其说是对特朗普个人的认可,不如说是对“和平曙光”的渴望。 真正的和平绝非一人之力可成就——它需要俄乌的妥协、欧洲的团结,以及美国的持续投入。 未来几个月,美俄乌三方会晤的结果,将检验这场“强人外交”的成色,也将决定欧洲能否真正迎来梅洛尼期待的“局势变化”。
被特朗普晾了40分钟,冯德莱恩甩脸离场,准备的午饭一口没动。据美国媒体报道,当天
【66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