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确定的是,一旦俄乌停战,第一个跳出来对抗中国的就是欧盟,甚至手段比美国还激烈

古凌国际 2025-08-21 14:55:46

可以确定的是,一旦俄乌停战,第一个跳出来对抗中国的就是欧盟,甚至手段比美国还激烈! 在对华关系的表述上,欧盟长期使用“战略伙伴”这一官方定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时常将中国视作竞争甚至对手。 近年来,欧盟出台的一系列贸易与产业政策,充分体现出这种“表里不一”的矛盾姿态。 以新能源产业为例,中国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尤其在欧洲销量大幅增长。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2023年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在欧销量接近50万辆,占比超过欧盟市场总销量的8%。 面对这一趋势,欧盟委员会于同年9月启动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指控中国政府对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不公平支持。 中国工信部则回应称,欧盟此举缺乏事实依据,掩盖了其保护主义动机。 欧盟的矛盾心理还体现在“战略自主”的追求上。自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提出“战略自主”概念以来,欧盟一直希望在全球事务中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在安全上对北约依赖加深,在外交立场上与美国保持高度一致。在对华政策上,欧盟甚至比华盛顿更早推动涉疆、涉港议题的制裁措施,以显示其所谓的“独立性”。 俄乌冲突使欧盟经济遭遇双重打击:能源供应受阻、天然气价格飙升,以及难民潮带来的社会压力。德国、意大利等国不得不紧急进口大量中国光伏组件和电池产品,以缓解能源转型困境。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欧盟自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增长超过60%。这种现实依赖,与其在话语层面对中国的批评形成鲜明反差。 在地缘政治敏感议题上,欧盟也多次触碰中方红线。 例如,2022年立陶宛允许设立“台湾代表处”,引发中欧外交摩擦;2023年,欧洲议会多次派遣代表团访台,尽管欧盟官方口头上重申“一个中国政策”,但其举动在北京看来无异于为“台独”势力提供支持。 贸易争端同样频繁出现。早在2021年,欧盟因新疆人权议题对中方官员实施制裁,中国随即对多名欧洲议会议员与机构进行反制。 结果,欧盟内部服装与纺织企业在原材料供应上遭受重大冲击,但布鲁塞尔方面始终没有调整相关政策。这些案例凸显出欧盟在对华立场上常常忽视自身产业利益,更多出于政治考量。 未来走势值得关注。若俄乌冲突缓和或结束,欧盟可能失去“对外团结”的主要理由,内部矛盾,如东欧国家的安全焦虑与西欧国家的经济困境,会进一步暴露。 在这种情况下,将对华施压作为“共同议题”,或成为欧盟内部维系凝聚力的手段。 其可能的措施包括:扩大技术封锁名单,将更多中国高科技企业排除在欧洲市场之外;在世界贸易组织中联合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诉讼;通过碳关税、产业标准等隐性手段削弱中国产品在欧竞争力。 与美国相比,欧盟的对华态度有一个特殊性。华盛顿在施压中国时,往往仍会与北京保持一定的谈判空间,通过“利益交换”来寻求妥协。 而欧盟则常常夹杂着文化与价值观层面的“文明优越感”,在政策表述中强调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色彩。这种带有情绪化和意识形态驱动的对抗倾向,可能使欧盟在对华关系上采取更为激进的策略。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古凌国际

古凌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