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4年兵马俑发掘以来,就不断有研究兵马俑的书籍和论文相继问世,兵马俑的发现及发掘为研究秦朝文化、经济、贸易、军事、艺术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也填补了秦代文化研究历史依据的空白。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1984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组织“秦俑研究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会议中提到了重要一项即兵马俑军阵所反映的服饰方面的问题: 1986年,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专项研究由考古学、历史学逐渐向外辐射,涉及到文化史、科技史、军事史、艺术史等其他学科,而对兵马俑服饰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界面在服装界。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贸易的崛起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口号的推动下,发掘中国本土传统服饰文化元素逐步成为国内外服装设计师新的研究焦点。 服装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物品,是人们长期生存下来总结生活经验而创造的一种独特物品,关于服装的出现有保护说、羞耻说、审美说等各种说法,无论出于哪方面的考虑,“衣”都作为首位因素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 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从唐朝坦胸露乳的开放式着装到宋朝“程朱理学”的保守式着装,从清朝的大辫旗装到民国“西风东进”的西服洋装再到现在的现代化时尚着装:服装在历朝历代都有其独特的形制和深远的意蕴。 而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但其只经过15年就被汉所取代,它所呈现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也少有史书记载,直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和发掘,为历史学家、研究学者和考古人员提供了诸多线索,这其中最明显也是最直观的发现便是秦代士兵的着装: 秦始皇陵兵马俑共发掘将军俑、军吏俑、铠甲勇、战袍武士俑、跪射俑、立射俑、御手俑、车士佣、骑兵俑等兵种,最受关注的当属发掘为数不多的军吏俑: 军吏佣分为高级军吏俑(又称将军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将军俑最大的特点就是铠甲上的八字结,将军俑左右肩膀各一个八字结,右胸前一个八字结,胸下左右各一个八字结,绕脖一个八字结,铠甲为彩色鱼鳞甲,肩甲到肘部以上,铠甲里面是袍衣打底。 中级军吏俑领前一个八字结,胯部左右各一个连接铠甲前后片的八字结,铠甲形制是前后摆平齐的彩色鱼鳞甲,或带彩色花边的前胸甲,无肩甲,铠甲里面是袍衣打底:下级军吏俑身穿交领右衽齐膝长衣,腰束革带,下穿短裤,腿缠裹腿,无铠甲,此类是轻装下级军吏俑; 另一类为身穿不带彩色花纹铠甲的下级军吏俑: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只有军吏俑戴冠,士兵佣头上戴介帻或束发挽髻汉代刘熙《释名》对冠的解释是:“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韬,掩藏之意,即将头发收束藏于冠中,并用笄簪横贯于发髻之间: 高级军吏俑(将军俑)头戴鵑冠,《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鵑尾,竖左右,为鸮冠云: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冠,纱縠单衣。” 唐柳宗元《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杨朝晟〕沉断壮勇,专志武力,出麾下,取主公之节钺而代之位,鹃冠者仰而荣之。” 集注引,孙汝听曰:“鵑冠,武士之冠也。”鵑冠是插有鵑毛的帽子,鸮是一种生性勇猛的动物,《古禽经》:“鵑冠,武士服之,象其勇也:”将军俑头戴冠,以示其英勇的精神面貌。 中级军吏俑和下级军吏俑均戴长冠,前者的冠板上有条纵线分割,称为双板长冠;后者戴单板长冠《后汉书·舆服志下》:“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罐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初,高祖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 秦始皇陵兵马俑军吏俑的服饰特点象征其军衔的高低等级,同时兵马俑军戎服装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反映了当时秦国的军事情况、审美倾向和秦国士兵的精神面貌,研究兵马俑服饰可以为拍摄关于秦代的影视作品提供很好的服装创作原型。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为研究秦代服装面料材质、花型纹样、雕刻艺术以及人们的审美标准提供有利条件:而对于专业服装设计师而言,通过对传统历史服饰的研究而对其元素加以创新利用,则是将中国传统服饰现代化最好的途径。
自1974年兵马俑发掘以来,就不断有研究兵马俑的书籍和论文相继问世,兵马俑的发现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8-21 15:03: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