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时期,皇宫里放出3000多名30岁的老宫女,宫女韩氏迫不及待地嫁了个穷书生。两人火速拜堂,交交二姓之欢。没多久,韩氏发现丈夫房里有个箱子,里面藏着秘密。谁知她打开一看,竟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乾符年间,唐僖宗一高兴,写下了一道恩旨,将三千余名年过三十的宫女全部遣散。 她们好不容易得以走出深宫高墙,但对未来的生活只有忐忑。 其中,宫女韩氏,怀抱着对平凡生活的渺茫希望,匆匆嫁与了寄居在族兄韩泳府中的穷书生于佑。 没有盛大的仪仗,没有繁复的六礼。 婚礼后,两个素昧平生的男女便结为了夫妻。 新婚燕尔,韩氏在整理丈夫于佑的书房时,无意间瞥见角落一只旧书箱。 出于好奇,她掀开箱盖,看到箱底之物时,却如遭雷击。 因为在里面,竟然有一片早已干枯却保存完好的红叶,叶面上是她十年前于深宫写下的诗句。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这片承载着少女幽怨与渺茫希冀的红叶,如何会到了现在栖身夫君的书箱之中呢? 十年前,彼时的韩氏刚二十左右,却被困于重重宫闱。 日复一日的宫殿是华美的牢笼,春去秋来只有孤寂的自己。 一个深秋的午后,韩氏独立水畔,望着落叶随波逐流,心中郁结的孤寂与对自由的渴望如潮水般翻涌。 鬼使神差的她俯身拾起一枚红叶,取来笔墨:“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写完后,她慢慢的将将这片题诗的红叶放入御沟,目送它随波逐流,漂向宫墙之外。 这微小的举动,是她对命运无声的抗争,是一只漂流瓶奢望有人能拾起,读懂她的青春与灵魂。 红叶离宫的那一日,恰逢书生於祐赴京赶考。 他在皇城之外,满腹经纶却前途未卜。 行至御沟下游,一片红叶吸引了他的目光。 捞起细看,娟秀的字迹与哀婉的诗句瞬间击中了他的心扉。 “深宫尽日闲”的叹息,“好去到人间”的祈盼,字字如泣,仿佛让他窥见高墙之内一位素未谋面的女子。 於祐的心被深深触动,一股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悯与共鸣油然而生。 他将这片红叶视为珍宝,郑重地夹入随身携带的书卷之中。 回到寓所,他心潮难平,亦寻来一枚红叶,提笔写下:“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 满腹情思,欲寄无从。 他再次来到御沟边,将这片寄托着回应与问询的红叶放入水中,期盼它能逆流而上,抵达深宫,慰藉那位不知名的才女。 然而,御沟之水无情,红叶终是顺流东去,杳无音讯。 这份单向牵挂,成了於祐心底一个隐秘的结。 然而,那片题诗的红叶,被他珍藏于书箱最底层,成为十年岁月里,一抹难以言喻的温柔底色。 十年光阴,白驹过隙。 於祐的科举之路屡试不第,壮志难酬,最终在好友韩泳府中谋得一份幕僚之职。 而深宫中的韩氏,也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耗尽了青春,直至僖宗放归宫人,她才得以重见天日,投奔族兄韩泳。 韩泳见二人皆孤身一人,年龄相仿,便撮合。 一个是被岁月磨平了棱角的失意书生,一个是看透世情只求安稳的前朝宫女,两人并无太多交集,亦无炽热情感,便媒妁之言草草成婚。 直至那日,韩氏打开那只书箱,命运的齿轮才在惊愕与震颤中轰然咬合。 当那片承载着她少女心事的红叶重现眼前,韩氏难以置信。 她捏着红叶,追问丈夫“此物从何而来?” 於祐闻声而来,目睹妻子手中红叶,再听她复述当年题诗情景,瞬间如遭电掣。 他慌忙翻出箱底另一枚自己题诗的红叶,两相对照,字迹、诗意,无不印证着这段跨越十年的奇缘。 原来,当年御沟畔拾叶的书生,正是眼前朝夕相对的夫君。 而深宫中那位令他魂牵梦萦的才女,竟是命运安排与他共度余生的妻子! 十年寻觅,咫尺天涯,红线早已系定。 真相大白,恍如隔世。 韩氏捧着两枚红叶,喃喃道:“当年随水漂走的闲笔,竟成了今日姻缘的媒人。” 於祐亦是百感交集,紧紧握住妻子的手。 那片无意间飘出的红叶,如同月老抛下的红绳最终将两个本无交集的生命紧紧缠绕。 自此,夫妻二人心意相通,相敬如宾。 韩氏持家有道,於祐虽功名未就,却踏实勤勉。 他们共育五子三女,家庭和睦,儿孙满堂。 子女皆聪慧上进,儿子们先后考取功名,女儿们也嫁得良人。 这段因红叶缔结的奇缘,成为长安城内外传颂的佳话。 主要信源:(中华网——红叶题诗,天赐良缘!“红叶题诗”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爱情故事)
古代小妾除了满足丈夫的生理需求和生孩子以外,还有另一个变态的作用,是后来有人无意
【27评论】【59点赞】
用户95xxx00
编的很好。但现实是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