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六年,陕甘总督杨遇春新得了一个绝色美女。由于连日忙于军务,还没来得及同床共寝,美人居然患了一种奇怪的病。 杨遇春可不是一般人,嘉庆皇帝亲自给他赐名“遇春”,希望他一生顺利。他也没辜负这名字,从一个普通士兵干起,硬是凭着战功一路打到封侯拜将,官至陕甘总督,那可是西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他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数百次,身上伤疤多得数不清,是清朝中晚期一根实打实的“定海神针”。 这样一个从枪林弹雨里爬出来的硬汉,什么样的场面没见过?可这次,他真有点懵了。 话说那年,他平定了新疆张格尔的叛乱,凯旋归来。作为犒赏,下属就给他献上了一位绝色美女。英雄配美人,自古以来的标配嘛。杨遇春心里也高兴,就把美人安置在府里。可偏偏那段时间军务实在太忙,各种报告、会议、部署压得他喘不过气,一连好几天都没顾上去见见这位新来的俏佳人。 等他终于抽出空来,准备享受一下温柔乡的时候,却发现美人出问题了。 她不哭不闹,也不喊疼,就是一天到晚躺在床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天花板,不吃不喝,面如金纸。请遍了兰州城里最好的大夫,个个都把脉问诊,药方开了一大堆,什么名贵药材都用上了,可美人的病就是不见好,反而一天比一天重。 这下杨遇春急了。一个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杀伐决断的总督,面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竟然束手无策。这病太怪了,没有任何生理症状,却能把人折磨得油尽灯枯。 一个女孩子,可能昨天还在江南水乡的家里,今天就突然被当成“战利品”送到了千里之外的黄土高原,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手握生杀大权的男人。她的世界,在一瞬间就崩塌了。亲人、朋友、熟悉的环境,所有能给她安全感的东西,都没了。她就像一棵被连根拔起的树,就算栽到再肥沃的土壤里,也活不下去。 这种感觉,咱们现代人其实不陌生。别说这么极端的情况,就是换个城市工作、换个新环境生活,很多人都会出现所谓的“适应障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25年初发布的最新心理健康报告,全球有超过3亿人受抑郁症困扰,而其中因环境变化和人际关系断裂引发的病例,在过去五年里上升了近15%。你看,这根本不是什么“矫情”,而是实实在在的心理问题。 那个年代的人不懂什么叫“心理健康”,他们只会觉得这姑娘“中邪”了,或者“水土不服”。但杨遇春这个大老粗,接下来做的一件事,却比很多现代人都有智慧。 他看着奄奄一息的美人,没再去找大夫,也没去求神拜佛。他坐在床边,开始非常耐心地跟她聊天。当然,美人不说话,他就自言自语,讲自己打仗的故事,讲西北的风土人情。几天下来,美人虽然还是不开口,但眼神似乎有了一点点松动。 杨遇春抓住这个细节,继续问她:“你家是哪里的?喜欢听什么曲儿?” 问了很久,美人终于用微弱得像蚊子叫的声音,说出了两个字:“苏州。” 就这两个字,让杨遇春找到了突破口。他立马反应过来,一个来自苏州的江南女子,在这粗犷豪放的大西北,听惯了秦腔的嘶吼,怕是会觉得肝肠寸断吧。她想家的。 杨遇春立刻下令,在整个西北军中寻找苏州籍的士兵,问他们会不会唱家乡的小调。还真就给他找到了几个。他把这几个人请到总督府,让他们就在美人的窗外,用最地道的苏州方言,唱起了婉转缠绵的评弹和昆曲。 奇迹发生了。 当那熟悉的乡音和旋律飘进房间时,病床上那个快要枯萎的美人,眼角慢慢滑下了两行泪。这是她病了这么久,第一次有了明显的情绪反应。她开始主动要水喝,要东西吃。几天之后,竟然能下床走动了。 杨遇春没有停下,他继续让那些士兵每天来唱。美人的身体一天天好转,脸上也渐渐有了血色。她终于明白,眼前这个看似威严的男人,并不是一个只想占有她身体的野蛮人。他看到了她的痛苦,并且愿意为了缓解她的痛苦而努力。 杨遇春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靠权力,不是靠金钱,更不是靠药物,而是靠两个字——共情。 他把自己放在了那个女子的位置上,去体会她的孤独和恐惧。他给她的,不是“你要坚强”“你要适应”这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她最需要的东西:一丝与过去的连接,一份来自故乡的慰藉。这在当年,简直是超越时代的情商和智慧。 两百多年前的这位封疆大吏,用一个非常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看见一个人的灵魂,远比占有一个人的身体重要得多。他治好的,不仅仅是美人的“怪病”,更是那个时代里,人与人之间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道情感鸿沟。
1881年,左宗棠顺利收复新疆。慈禧大喜,问李莲英:“赏他些什么玩意呢?”李莲英
【188评论】【217点赞】